《旧唐书》,"二十四史"之一。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编纂者吴兢(约699 ?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大足元年(7〇1),由宰相 魏元忠、朱敬则等人荐举,被召人史馆,此后长期在国史馆任职。曾 撰《唐书》九十八卷(一说六十五卷),《唐春秋》三十卷,均已散 佚,惟此书存。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十卷四十篇,约八万字。 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摘唐朝贞 观年间(627?649)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 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设施内容,赞颂唐太宗的德政 与治术,告诫李唐后继人“克遵前轨,择善而从”,以永保唐朝基业。
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 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 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全书简明扼要,具有独创性。
《政要》颇受唐朝统治者重视,被“书之屏帷,铭之几案”,列 为***子孙的必读教本。
由宋至清,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推崇此书。 《贞观政要》约在9世纪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受到重视,也被列为 ***、幕府的政治教本。
唐代长安城是由隋朝隋文帝时期修建而成,唐长安城修建之初仿照北魏洛阳城的“建中立极”等修建概念,所以长安城内只有一座皇宫就是位于长安城主干道朱雀大街尽头的太极宫,太极宫宫内的太极殿是长安城皇宫的正殿,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隋朝隋文帝以及隋炀帝迁都洛阳前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唐朝建立后依旧沿用隋朝宫室,唐高宗和唐太宗都是在这里治理国家,其中唐太宗玄武门***后当上皇帝,但唐高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就是占着太极殿不走,最后唐太宗派了一帮人才把唐高祖给清走了,可见当时太极宫对于皇帝来说有多重要。
其后唐太宗觉得太极宫住着不舒服,就借口给李渊修建避暑行宫而修建了大明宫,所以大明宫实际都出了长安城且位置也是在偏侧,因为大明宫修建之初的目的就类似于清朝的颐和园,但是后面皇帝住着舒服就开始大肆扩建,并逐渐取代太极殿成为西京长安的皇宫正殿,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最后的兴庆宫,兴庆宫其实就是顶着“皇宫”名字的王府,兴庆宫是李隆基当王爷时的王府,李隆基登基后才改为兴庆宫,后来李隆基当上太上皇之后被他儿子唐肃宗幽禁于此,在之后兴庆宫基本就荒废了。
太极殿类似于被抛弃的原配,大明宫类似于小三上位,兴庆宫就是个妾。
首先来看“彪炳千秋”这个词,我认为至少其中有两个意思:第一,“彪炳”就是功绩出众,于民有利;第二,“千秋”就是时空变幻,名存青史。
孔子敏而好学,姿容雄伟,因而“成名”,先为微末小吏,后来作为代理宰相治理鲁国国政。不得不说孔子确实可以算作伟人,他身高九尺(1.9米),继承了其父叔梁纥的勇武,而且酒量超凡,千杯不醉,可他却以学术思想为当世称道,为万世景仰。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儒家学说”便大行其道,至今流传不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精华也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就是绝对的彪炳千秋的人物。
孔子后裔延续至今,香火不断,足足有200万人,遍布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家族。可令人奇怪的是,孔子这么多的后裔,真正彪炳千秋的人物却少之又少,世人熟知的更是没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第一印象能说出来的不过三个人:孔融、孔尚任和孔祥熙。而这三个人知名度虽高,却与“彪炳千秋”毫无关联。
孔融是其中最有群众基础的,宋朝王应麟编写了一部《三字经》,因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从此成了古代儿童开蒙读物。其中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孔融的大名。
只是他名气大则大矣,真才实学却与名气相去甚远。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家学渊源,因此在文学上颇有建树,若做个踏实文人,或许将来能写出什么煌煌巨作。可他却因家世缘故踏入官场,竟凭着文学天赋扶摇直上,先做北海相,后为青州刺史,然而他毕竟是个“文学家”,做不了“政治家”,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治国理政都非长项。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斗数月,袁军渐渐得势,于是加紧攻城,此时北海军仅剩数百人眼见便要被攻陷。此时作为北海相的孔融却依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晚上城陷,面对凶残的袁军,孔融再也顾不得保持风度,一路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却丢下妻儿不管,都被袁谭所掳。孔融这顿神操作一时成了官场笑话。
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融死后,甲士奉命捉拿其家人,孔融的一双儿女早就得报,却仍端坐对弈。其女七岁,其子九岁,哥哥面有戚色,妹妹怒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今日之事,不过一死而已。”遂引颈就戮。
孔尚任,是地地道道的山东曲阜人,货真价实的孔子后人。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孔尚任充分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习学礼、乐、兵、农等学问,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其代表作是***剧《桃花扇》,该剧在中国的戏剧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重笔。
《桃花扇》以明末的南京为背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
其历史背景,清代***家曹去晶,在***《姑妄言》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读过该书的朋友,应该非常熟悉《桃花扇》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人物,包括软大钺这个反面人物。
作品《桃花扇》,重大***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整个期待戏曲艺术的早高峰,剧作问世以来,长盛不衰,并被改编成京剧、黄梅戏、话剧等多个剧种,深受欢迎。
作为孔子后人,孔尚任算得上是彪炳千秋的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为千古文圣,为山东曲阜,再添精彩,再增光辉。
关注行学组,给你不一样的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8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