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北京都会去王府井大街那里的护国寺小吃,去了就会点自己喜欢吃的老三样:
驴打滚吃起来软糯香甜,不会甜腻;
爆肚味道不会觉得有腥气味儿,切得都是很小片,根据自己口味调一些油泼辣子和醋,可以吃的连汤都剩不下;
豌豆黄对于我来说是单纯觉得卖相好,就想吃两口,单是每次都吃不完,因为有些甜,吃起来容易腻着,感觉吃起来都不用费劲,对于没有牙口的人都可以吃的,也不怎么粘牙,特别的细腻,据说吃了以后是降暑、减肥的。
护国寺的小吃是清真小吃,因为护国寺庙会而著名。作为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护国寺小吃品种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年来,护国寺小吃甚至就是北京小吃的代表,一直在诉说着京城的饮食文化。
护国寺的小吃品种繁多,包括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麻团、焦圈、面茶、豆汁等几十多种,汇集了传统老北京小吃的精华。
我最熟悉、也是最爱吃的护国寺小吃,莫过于驴打滚。驴打滚,北京人常说“驴打滚儿”,说“驴打滚”这几个字的时候,一定要带出那个“儿”话音才行,否则只听到“驴打滚”,大家都想不到这是一种小吃的名称。
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属于年糕的一种,由乡下传入到城里,有200多年的历史。驴打滚在制作过程中,会把做好的糕点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就像驴在黄土地上打滚一样。《燕都小食品杂咏》里记载,“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面埋,何面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很多朋友来北京玩,除了游故宫,逛后海,登长城,照着攻略走遍这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逛吃逛吃啦,毕竟对于吃货来说,走马观花的风景永远不如吃进肚子的美食更让人愉悦和满足。北京的美食,除了全宇宙都知道的北京烤鸭,老北京涮肉之外,老北京的各种小吃也是不能错过的呢。老北京小吃的聚集地,首先想到的就是护国寺小吃了,虽然现在护国寺小吃味道不如以前了,但是仍然是很多北京人想吃小吃时候的选择。
护国寺小吃位于护国寺街,作为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街,护国寺街虽然没有南锣鼓巷,前门大街出名,却是护国寺小吃的发源地呢,这里有两家护国寺小吃,每家都不缺少经常来吃的大爷大妈,毕竟不管味道怎么变化,这里还是承载着回忆的地方。豆汁和小咸菜丝,豆汁的味道实在独特,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原因之一,其实喝习惯了,还是觉得挺好喝的,而且还非常有营养。
面茶,这个实在是每次去吃必点的一种美食,浓浓的麻酱搭配着咸香的芝麻盐,顺着碗沿溜边儿一喝,每一口都特别入味。
奶油炸糕,爱吃甜食和炸物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道美食,不规则的圆形,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口感,搭配着白糖,浓浓的奶油味道就窜出来了。
驴打滚和豌豆黄,这两种应该是老北京小吃里喜欢的人最多的品种了,虽然甜是甜了点,但是当做小吃来吃,偶尔吃个一块两块,还是很解馋的。
对于护国寺小吃,老北京不爱说,外地人满不懂,连锁了以后,是,哪儿都吃的着护国寺小吃,可那味儿对吗?面茶是招牌不***,可现如今做的和棒子面粥没两样儿了,还驴打滚,豌豆黄儿,外地的朋友,吃过好的嘛?现在做的那叫什么玩意儿啊!现在的护国寺小吃是麻绳儿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别再提豆汁儿了吧。
豆汁!
绝对是豆汁啊!
那一股浓烈的在太阳底下晒了三个7小时的泔水的味道,能把外地进京觅食的馋嘴客顶一跟头!
却抬头见一北京土著轻抿一小口,悠悠透着享受,“嗯,通透……”
第一次喝豆汁是在北京做出版的时候,许是霾吸得久了,竟然硬喝了一碗。
第二次喝是帝都出差遇到发小,发小一脸坏笑,“能喝豆汁么?尝尝!”“有啥了不起,来!”还给自己打气的嘟囔一句“又不是没喝过”。
对离京已久的人来说,豆汁,那绝对是黑得不能再黑的黑暗料理,把豆汁远远地顶到桌角,那韵味绵长的酸腐气息还是呛得脑门儿疼!
发小一边窃笑,一边自得的吸溜豆汁!那叫一个可恶!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利用饮食避暑,最早起源于汉代。
南北朝时期,伏日饮食避暑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避恶就是指消暑。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其避暑原理很简单利用吃热气腾腾的“汤饼”即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大热天吃火锅的会不会也是这想法…
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的品种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当时,人们就注意到盛夏该吃哪些清凉的食物防暑了。
清代,除了吃之外,还有好玩的装饰摆件,那就是将西瓜镂空,雕刻成一盏碧绿的,有美丽图案的“西瓜灯”,既赏心悦目又清凉通透。关于西瓜灯的文字记载则约至明末清初。
在伏日人们吃得最多的还数莲子汤。莲子的食疗价值极高,譬如以下古医书所载:《食医心镜》:“止渴,去热”;《滇南本草》:“清心解热”;《纲目》:“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士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此其极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故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因此,夏日常饮莲子汤不仅能清热解火,而且能养神益脾。此外,还有 “贴伏膘”一说,即此日起, “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认为在三伏天喝加上辣椒油、醋、蒜的羊汤,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也有在三伏天喝用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药煎的汤。正如《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
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紫苏性温、味辛, 能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而“甘草”即甜草,以根入药,性平、味甘,能够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生用可治咽痛、痈疽肿毒。“藿”即藿香,以其茎、叶入药,性微温,味辛甘,能够解暑、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感冒暑热、头痛胸闷、精神不振、食欲不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7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