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由于国力逐渐衰弱,蒙古残余势力不断对京师之地进行袭扰,最危险的一次都到了北京城下,因此为了加强北京城的防御,就有大臣建议在北京城的***修建外城,以元大都护城河为护城河,进行修建,由于经费有限,就先修建了南城,把南城的天坛,先农坛先圈起来了,就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凸出的一块。
北京外城,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外的一座城,也称外郭。北京外城的面积约为 11 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内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北京外城的城墙周长约为 28 公里,有 13 个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右安门、左安门、广宁门、广安门、西直门、阜成门、东直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
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一线以南为外城,外城城墙开有7座城门,即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广渠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外城,亦称外罗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全部工程结束,使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北京内、外城就此定型。
清朝时期,北京城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内城以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内城共设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7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