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仪礼》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包括国君、诸侯、卿、大夫、士)从成人、结婚到丧葬的各种礼节,以及其交往、燕飨、朝聘、乡射、大射等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按儒家的说法,人类之初,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和人就要生出争斗。于是圣人制出礼来维持社会秩序,教人节制,教人平和,教人追念本源,感怀恩德,教人互敬互爱。这分别是制度之礼,宗教之礼,风俗之礼。可见,礼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仪礼》开篇即是《士冠礼》,一个人成人,就意味着他开始独立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社会的各项事务。仪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在看似繁琐的各项程序中,先民们表达对神明、对社会、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据《史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圣人儿时的游戏都是制礼作乐,可见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在今天,礼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人要讲文明礼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合“礼”,就是他的精神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所以,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今天来讲照样是有重要意义的。
《仪礼》版本甚多,有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注疏》、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等。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谢谢您的邀请。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最大的区别在于,永乐大典是世界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所有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永乐大典是由成祖提议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为《文献大成》,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5亿7干万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干年来的知识财富。
四库全书指经,史,子,集。经一一主要是四书五经。史一一各朝的正史。子一一主要是诸子百家。集一一主要指历史上的诗歌散文集。全书共收书35O3种,79337卷,363O4册近23O万页,约8亿字。
《永乐大典》几乎遗失,所存无几。有很多流失海外。《四年全书》相较《永乐大典》保存完好,一部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另一套原保存在沈阳故宫。后因历史原因,现保存在甘肃省。沈阳人民的最大心愿是这部保存在甘肃的《四库全书》能早曰回归到沈阳故宫。让沈阳故宫这枚戒子能镶嵌上《四库全书》这颗钻石。
人们常常说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这个“一脉相承”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例子来了,那就是《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传承关系。
尽管清朝那些编修《四库全书》的大学士们(四库馆臣)在参照《永乐大典》时颇多微词;但是,在实际编修工作中,仍然是以“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订”,直接从《永乐大典》中“辑成编者”516种。
据专家统计,历史研究者现在使用的《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蛮书》、《水经注》、《明律》、《直斋书录解题》等重要史书,都是来自《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在早期是由解缙领衔;他的思路是这样的,解缙认为“今六经残缺”,应当“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说白了,解缙的标准仅仅限于儒学经典。
初稿完成以后,交明成祖审阅未能通过;朱棣随即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解缙同监修,“尽通经史百家之言”的陈济“以布衣召为都总裁”。编修的宗旨就是三个字“大而全”。
因此,《永乐大典》除了儒家经典的“经史子集”(四库之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杂书”;
《永乐大典》凡例开张明义是这么说的: 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
因此,《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一样,都是堪称“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从这个标准来看,这两部书没有根本的区别。
不过,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并非完全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清朝康雍乾虽然是公认的“盛世”,但是,也正是这三个朝代大兴“文字狱”;在《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查禁了大量的书籍,有人将此比作第二次“焚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7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