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餐饮美食 > 正文

北京烹校w9x唐人美食,北京唐人烹饪学校

  1. 唐代的人们能吃到哪些野味?
  2. 唐代茶人是如何蒸青制茶的?

唐代的人们能吃到哪些野味

《唐律卷十五》:“主***马牛者,徒一年”,杀自己养的牛马要服一年苦役。所以唐朝较为普遍的肉类是羊肉和猪肉,其次人们会吃驴肉和狗肉,而野味也有很多,唐朝时自然环境好,森林还没被破坏,有大量的物种,且唐朝人喜欢打猎,兔肉,野猪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狸肉也都是唐朝人菜谱常见之物,而最常见的野味要属鹿肉。

如何烹制野味呢,一般就是剥皮切肉,原始烧烤,剩下多余的肉一般会用盐,醋,酒,花椒等调料,制作出一些脯,腊等能保存很久的食物。

有个关于吃肉的事儿:贞观年间,李世民有一阵子搞廉政,下令御史外出巡查不许吃肉,防止扰民,结果有人打小报告给李世民说,您的小心肝儿马周天天叫州县给他杀鸡!

北京烹校w9x唐人美食,北京唐人烹饪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世民说:我下令不许吃肉,我说不让吃鸡了吗?

原来在唐朝人的概念里,肉指的是兽畜,鸡鸭鹅都是禽。在唐朝家家户户都是养鸡大户,吃鸡是最普遍的。

唐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如今相比要好很多,尚有许多森林、湖泊分布,野生动物***比较丰富,这便于当时的人们获取各种各样的野味。

北京烹校w9x唐人美食,北京唐人烹饪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野味需要打猎的方式获得,通常是贵族之家吃腻了家禽、家畜,想换换口味,从而使野味经常登上餐桌。不过有唐一代,野生动物***丰富,很多野味平民之家也可以轻易获得。

唐代最常见的野味是鹿肉。鹿是唐代分布很广泛的一种野生动物,在森林、山区,鹿往往成群出现。在当时的河南西部地区,许多普通百姓依赖丰富的野生动物***,尤其是鹿,以猎鹿售卖为生。《新唐书》里记载:“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不事农。”唐朝著名宰相姚崇年少时也曾经参与过猎鹿,当时他居住在汝州广成泽畔,“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

鹿肉在当时虽为野味,但是出现频率已经和许多家禽、家畜无异。《安成记》里曾记载了一则唐人的趣事:“黄升日烹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门西,则喜曰火候足矣。如是四十年。”此人能够每天烹食三斤鹿肉,一直持续四十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鹿肉是比较普遍的,供应十分充足。

北京烹校w9x唐人美食,北京唐人烹饪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鹿肉作为野味,也是唐代宴席上的常客,地位崇高。在许多宴席中,鹿肉常被作为最后一道压轴大菜上席。唐代诗人陈子昂在《鹿尾赋》中对鹿尾肉赞不绝口:“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为君雕俎之羞,厕君金盘之实。”

文/Cola

蜈蚣,蟑螂,孔雀,大象,等等~

唐朝是一个货真价实吃货的年代。大家平时吃吃烤羊蒸猪,搭配面片汤面饼子,算是正常伙食。

但总有些人不甘于这么平淡重复,希望搞出一些花样。于是,野味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唐人奇特饮食的重要补充部分。

1. 根据《南越志》记载,唐代岭南,也就是广东广西一带的人民喜欢吃点零食。这零食的主要材料就是当地产的大蜈蚣。这种花花绿绿的大虫子也能吃?

当然,岭南人民在一千年前就展现了对于饮食独到的包容情怀

人们会把抓到的大蜈蚣斩去毒牙,延背刨开,把雪白的肉给取出,切块晾晒。如果牛肉干的口味可以打8分的话,那蜈蚣肉干在当时就能打10分!

如果感觉这种吃法比较简单,还可以用蜈蚣肉做来烧烤和汤水,可因为供货不稳定,价格并不便宜。到了后来,人们还进化出更凶残的吃野蜈蚣手法,那就是把加工好的蜈蚣切掉尾巴,割开尾部甲壳,用嘴凑上去——只那么一吸——对,你猜对了,就是吸果冻那样!

当地人大饱口福之时,这蜈蚣就只剩空空如也一张壳了。

根据记载,红头大蜈蚣遵照医嘱适当食用可以增强免疫力,看着现在商店街上烧烤摊里的蜈蚣烤串,读者们是不是觉得一种历史厚重感也油然而生呢。

唐代时,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野味,西北靠近沙漠一带,自然有吃驼峰这一野味(骆驼背上那座小山包)

中原吃“髦象之约”
,即是大象的鼻子!看图,你吃得下吧?

东南吃绿孔雀、竹鸡、白鹇、吃猴脑!这美丽的生物怎忍心下口!

西南有竹,竹中有鼠,名为竹鼠!比家中的耗子可大多了,现在有人工饲养的,经济效益很不错!

鹿是大众美食,唐朝皇帝和新科进士饮宴时,少不了一道“升平炙”,鹿舌做的。皇室贵族举办大小宴也不了鹿肉。

熊掌、熊白,就更不用说了,终唐一朝,不知吃了凡几!

唐代茶人是如何蒸青制茶的?

中国唐朝时期《茶经》里被概括为“***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个字。

***之:在山中各地取上上好的茶叶,并选出上等的茶叶。

蒸之:把山中取好的茶放入大蒸笼里去蒸,就和蒸馒头一样,慢慢的让茶叶变软。

捣之:把蒸好的茶叶倒入杵臼里,就像是捣蒜一样把茶叶捣碎,古代人讲究吃茶而现代人则是喝茶。

拍之:这里所谓的拍茶并不是拍打它而是找到特殊的模具来做成你想要的模样,类似于把茶做成你想要的样子。

焙之:把茶叶做成你想做成的样子之后,就要向现代的烧烤一样,一片一片的拿到炉子上去烤,准确的说应该是烘干。

穿之:把烘烤过的茶叶穿成一串就像是穿羊肉穿一样穿起来。

封之:把穿好的茶叶放入专属的器皿当中封存一定的时候,然后拿出来享用。


唐代以前,制茶的方式都***用晒或烘的方式,因***摘的茶叶只经过简单的处理,使茶叶泡出来有着青苦味。到了唐代,经过反复研究,成功的创造了“蒸青法”,利用水蒸气蒸发掉茶叶中的酶活性,使茶叶具备了色深绿,汤浅绿,茶底青的特征。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子、封之、茶之干矣。”的制作流程。

1.***茶:一般在二三四月间***摘,这个时段茶叶鲜嫩。***摘茶叶要及时。避免时间过长影响口感

2.蒸茶:将***摘好的茶叶放在蒸茶器具上烧水蒸,去掉茶叶的水分及青苦味。

3.捣茶:将蒸好的茶叶趁热用木根捣碎,但也不用太细碎。

4.拍茶:把捣碎的茶叶放到模具(方形或圆形)中压好、形成茶饼,晾干中间穿孔。

5.烘焙:把模具里的茶叶进行烘培,选择合适温度,把茶叶焙成金***。

6.穿封保存:用细绳把烘焙好的茶饼穿起来,保存在器具中。
中国的茶道讲究阳阴五行之道,蕴含着诸多中华博大的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