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里长大有什么感觉呢?
每家最少得有两个孩子到三个孩子。
一般都在5个或6个孩子。
我家当时是算孩子少的,住一间半房,然后再接出一小间来做饭。
厕所都是公用的,水管子也是公用的,得走出家门,有几百米的路,是水管子。
洗菜,做饭都要用水,就用水桶去接水,然后提回来倒入自己家的水缸里,备用。
男孩就是弹球,拍三角。
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我们这代比我大几岁的孩子比较多,能够玩到一起。
说起老北京胡同,勾起我满满的回忆!本人是在北京出生的五零后,从小住过大雅宝,禄米仓,公主坟,因为小时候是寄宿制规距比较多,但那个年代小孩儿玩的玩意儿基本上都玩过,女孩玩的踢键子,跳皮筋,翻花绳,丢沙包,男孩的滚铁环,摔元宝,抽汉奸,弹球儿……直到后来搬到北锣鼓巷,特别初中上了宝钞胡同的学校,算是彻底放飞了自我!冬天什刹海划冰,夏天游泳,整个后海被我窜了个溜够!那时候文化课很简单,主课是学工学农,前者去的东直门外第三轧钢厂,后者去的门头沟雁翅的立石台。其他的时间在学校混的时候比较多,有一阵子兴养蚕,同学给了一张“蚕纸”,随着天气暖和小蚕孵化出来了,就得到处寻摸桑叶,侦查到胡同某个院儿里有桑树,和几个同学奔去了,我这个人脸皮薄属于“窝里横”那种,到人院儿里摘桑叶心虚的很!几个同学倒是经验丰富,拿着杆子往下打,院里的大妈不让了,骂了起来,吓得我浑身打哆嗦,我那个同学面不改色,最后索性得着一支树干咯嚓一下,撅下来一大枝,拖着就走,后面的俩同学扶着迈不动腿的我……五十多年过去了,还真挺怀念那个时候,那时候的幸福很简单,攒两张漂亮的邮票,淘换到一副羊拐,借到一本“***”,春天去香山一次远足,夏天在北海公园划一次船,到圆恩寺交道口电影院看场电影,那都能喜悦满满……也算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吧!离开北京已半个世纪了,经常怀念老北京的胡同,磨刀人的吆喝声,天空中飞翔鸽子绑的鸽哨,秋季的糖炒栗子,钟楼湾的糖葫芦……最喜欢的电影《城南旧事》,完美诠释了老北京的胡同生活……现在每次回去,钟鼓楼,宝钞胡同,什刹海,北锣鼓巷,成了我必须打卡的地方!这大概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吧!但是很多地方已是时过境迁,很多事情只能是刻在记忆里了!
在胡同里生长,在大院里住着,虽说也有吵架拌嘴的时候,但总体上是充满着人文主义关怀的。年青的两口子上班,家门钥匙总要留一把在邻居老奶奶家,托人帮着照看一下火炉子别灭了。晾好了衣服出门,突然下雨了,您甭着急,准有街坊帮您收了。过去住房都是公有化的,要想解决住房问题就得去换房站,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房,你要应为工作,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原因想把东城的房换到西城来,去换房站,碰巧找到了一个和你有同样诉求对换的,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互相看房,房屋间数,平米数,朝向等等,这都是硬件,公开透明的。细心的人还要背着房主来一次暗访,那就是看街坊,环境也是马虎不得的,是要做好相处一辈子的打算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6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