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大的方面,几乎所有领域包括衣食住行、金融、教育、医疗、制造等等都会被人工智能涉足。
不过有些职位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
行业专家:
比如程序员,未来一些基本的逻辑代码通过遗传算法或AutoML或其它算法实现(当然目前离实现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是架构师和高级软件工程师很难取代,因为它涉及的调用链足够长、涉及的业务架构足够复杂,不是通过单纯的代码相关的数据来做出行动的。
比如设计师,双十一时淘宝APP的很多banner图片不就已经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是设计稿原型设计还是需要一些资深设计师来处理的。
比如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会使用高级3d软件来做设计,细部构建很多可以直接生成,那些做细部构建等工作的工作人员会相应减少,但是建筑师和高工还是要为项目的整体负责。
比如农民,大型自动化农用机械越来越多,农民会越来越少,只会有一些懂天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害虫等规律的专业人员来管理上百亩上千亩的庄稼。
科学家:
科学家会制定特定的目标去做某个方面的研究,而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很难让它来设定一个研究目标。因为它是无意识的,它并不知道明天应该做什么研究,它并不想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我们要到那里去。
表演家:
现在的明星,网红都是表演家,和机器人相比,他们拥有灵活和美丽的身体,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人都很难有像我们这样的身体。
艺术家:
因为艺术家的作品是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它是意识层面的整体认知。机器人可以看一万幅画,可以看一万个人的脸上的喜怒哀乐,但是它没有人类的真实经历,而经历才会形成心理上的感同身受。
最难被取代:琐碎社交(情感+上下文)或者琐碎体力劳动(硬件限制),幼师、护士、厨师、伪化生科研。工作条件待遇差到悲催,还淘汰不了。
以前有人做了个炒菜机器人。然后发现备料环节成了瓶颈,等于做了一台自动贴片机然后产品上不了批量。。。放大到自动化有利可图的批量?那叫食品厂。
还有最近AI发展最快的领域根本不是取代既有的工作,而是统治工具。这包括推荐系统(最经典的文本AI应用)、舆论监控、安防(最经典的图像AI应用)、智慧城市等。需求大到了地方化甚至出现外包黑产的局面,如各大门户网站包括知乎的timeline、地方***的安防和智慧城市项目、服务于企业品牌形象的黑产舆论监控系统。
人类所具备的创意性、社会互动性(沟通和同理心)、身体的灵活、敏捷和行动性、决策性,是在面临人工智能时仍有的优势。因此,不管是哪方面的行业,只要在过程***别需要以上素质的工作都不太易被人工智能系统所取代。
在未来会计、律师、司机等等很多对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岗位都会被机器人取代!
如果人类依然还是按照机器的性质去发展,到最后就会形成“人”和“机器”的竞争。很显然,如果跟机器比逻辑和运算,人类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在未来,人和机器必然是世上两种性质不同、但能力相当的物种。这两种物种要想并存,就要有差异化。
水木然认为:从现在开始,人类和机器必须分道扬镳,人类负责思考和人文,机器负责运算和执行。人类需要把理性和逻辑的事情交给机器,把自己的情操发挥的越来越高尚!
工业时代,人的理性被充分激发,那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总是能成为一个单位里重要的人,而人的感性被不自觉的收藏,因为它总是成为一种“累赘”。而在未来,在机器人高智商的对比下,人类”情商“的珍贵性开始凸显。
机器人超越我们的,是智商层面,而人的理解、情感、同情心、共鸣性等软实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我们需要激发大脑的这些潜能,才能继续做地球的统领者!
未来的社会风尚容易被那些具有有人文关怀的人去引领,这些人包括艺术家、发明家、设计师、***家、护理员、咨询师等等,他们将会获得最大的社会回报,并享受到极大的快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6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