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昆明自驾沿途风景:从北京到昆明,途径河北、山西、陕西和四川,不仅自然景观极为丰富,人文历史底蕴也源远流长。
从北京六环的房山开始出发,沿着太行山脚下向南行进。这条路的开头和结尾是两大原始人类遗址,首先是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结尾是云南元谋人遗址。经过周口店之后,来到拒马河畔的十渡景区,这里是北方唯一一处大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也是北方稀缺的山水混合的自然景观。在太行山额掩衬下,这里的山体不太像明显的喀斯特地貌,也许俗套,但是山清水秀,是对它最好的形容。
2016年底到昆明拓展业务,2017年底撤出昆明市场,我是做新零售的。
简单一说。
1)从生活角度看,扛得住高原紫外线的、吃的了辣的咸的、受得了空气干燥的、不需要考虑娃的教育的,昆明是天堂。特别对于已经想养老的人,昆明是绝佳目的地,比云南其他地方都强,因为昆明的航班最多、医疗条件最好。
2)云南在经济环境上的落后体现在民营经济规模小、活跃度低,本地人思想保守,且有明显的弱势思维和受害者思维。同样的促销活动,在成都一抢而光,在昆明却无人问津,还会被人质疑是不是骗子。所以,能够做国企生意的,来云南是有生意做的,但是回款会更慢。做互联网运营生意的,昆明的人才基础很薄弱,这个是挑战。
四季如春。
很久以前去过一次。
不想走的感觉。
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景点。
里面可是有很多大家的提名哦。
还有一个民族园印象很深刻。
是初到云南,还没有到什么傣族啊那些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一个接触少数民族表演的地方。
很是新奇。
我是12年过完春节后去的昆明2月底那里的花儿都开了,感觉很新奇,在昆明待了两个月,5月份回北京的,空气特别的好蓝天白云,那里的城市的人生活节奏很慢,上岁数的昆明城里人很好,适合心身静下来的地方,物价比北京便宜不少12年在昆明城区内租个两居室,每月才800块钱,蔬菜水果便宜生活成本比较低,如果没有心血管病没有高原反应了人(海拔2100米左右)可以去体验一下,夏季不建议去(雨多,潮气大点)。
泻药
推荐给大家比较经典的线路,基本上是到云南必去的景点,不浪费大家的票子,不然的话估计待上个把月才能把云南玩的差不多,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根据你的问题,到了昆明后租车或自驾10天,那就是10天的纯玩时间,给你下面的推荐~
飞机落地,马不停蹄,脚不沾地,直奔大理~
提前租好车,长水机场取车,直奔大理。路程约300公里,时间4个小时,过路费129元。
中午吃饭调整,下午游览大理古城和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主要看夜景和步行街,晚上可以吃吃小吃逛逛街。
因为喜欢越野车自驾,利用在云南的5年时间,走了云南很多地方。
云南旅游***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
您如果是第一次去云南,建议选择常规滇西路线-昆大丽。
个人建议到昆明后,可以去石林看看。
直接坐大巴到大理,在大理包车或租车。
如果有十天时间建议在大理多住几日,还是不错的。(建议住三天吧)
离开大理可自驾或包车到丽江,丽江建议你住3-4晚。顺便可包车去泸沽湖玩下。
如果时间富裕可包车去香格里拉,时间不够可以放到下次再去。
谢谢小秘书邀请。
第一天:北京~昆明(飞抵昆明后,在机场站租车,然后自驾去翠湖公园或海埂看红嘴鸥,夜逛金鸡碧马坊,宿昆明)
第二天:昆明~石林~罗平(今天先游玩石林,然后开车去罗平,如果天没黑,记着先去看看螺丝田。宿罗平)
第三天:罗平一日游(金鸡岭+九龙瀑布群游玩。今晚不建议在罗平住宿,现在正值旺季,房价高。宿石林附近或昆明都可以,看时间选择)
第四天:石林或昆明~大理(下午可以去三塔公园游玩,夜逛古城,宿古城附近)
第五天:环洱海一日游(既然都来了大理了,那还是找间海景客栈住宿一晚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哈哈哈)
第六天:大理~丽江(看题主喜不喜欢登山,喜欢的话可以去逛逛苍山,不喜欢直接去丽江古城游玩,宿大研古城)
第七天:玉龙雪山一日游(游玩后逛束河古镇和住宿)
第八天:丽江~香格里拉市(从丽江出发后先到虎跳峡游玩,然后直接开车到独克宗古城住宿)
第九天:香格里拉一日游(普达措+松赞林寺游玩,宿古城)
第十天:香格里拉~昆明
3月份,或许泸沽湖的风景更美一些。如果题主不去香格里拉,第八、九天就改行程去泸沽湖,来云南旅游一次是不够的。
至于花费,小编每次出去旅游都是错峰出行,两人吃住在400一天左右。车子用油过路费用在一元一公里左右。因每个人对吃住要求不一样,仅以小编花费来做个参考。
租车费:1460元带保险
油费过路费:1730元
吃住:4000
总预计花费:1460+1730+4000=7190元(不含来回飞机票,不含景点门票,罗平+洱海边住宿肯定不止200一晚,所以小编大胆预计2人总花费在15000元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6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