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喧嚣,黑夜平静,
北京的夜晚坐满无家的灵魂。
香烟被点燃,白色烟雾升腾,“迷雾”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正在搬运行李。
面对撕烂的招牌,砸碎的玻璃,还有搬家遗留下的垃圾,刚刚从国贸驱车赶到郊区的老张神色格外凝重。
“就是来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停顿了许久后,他又蹦出一句:“很怀念以前的北京。”
老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在胡同里长大,摊贩的吆喝声、临院养的家鸽,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邻里之间的相互帮衬是最熟悉不过的。虽然不算富裕,可那时候的北京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从前,北京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从公元前1046年建成至今,这座城市已经走过三千多年。期间经历了古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民国北平直至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多次演变。
承载几朝几代历史的北京,遗留下不少***宫阙、坛庙陵寝等历史古迹,而除此之外,最能代表老北京的建筑,还是贯通这座城市脉络、形成北京独有市井文化的载体——胡同。
北京,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40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之后,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说北京文化题目太大了,一篇文章没可能写清楚,我就聊聊北京城吧。
曾经有人问我北京城的"八臂哪吒城"是怎么看出来的?需要说明的是,八臂哪吒城说的是刘秉忠设计并主持建设的元大都,而不是明清的北京城。
其次,所谓八臂哪吒城,并不是说城市造型是八臂哪吒的样子,真要是把都城修建成鸟瞰为人形的城市,刘秉忠估计能被元朝皇帝给车裂了。
刘秉忠设计元大都是根据《考工记.匠人》给出的数据: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是边长九里的方形城制,每边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合于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但实际上,刘秉忠并没有按这个要求设计,而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之数,阳奇阴偶”的理论,取“天地之中和”,也就是把天位数的中位数五与地位数中位数六相加,给北京城建十一座城门,这样就有了天地相合的含义了。从地理上讲,南为阳代表天,所以南边的城门为三,取象阳数;北为阴代表地,所以北边的门为二,取象阴数,正是与天地相合。其实明的是两个门,实际还是三个。另一个隐藏的就是北京的中轴线。
于是建好的北京城就形成了:南边三座城门好比是三个头,东西两侧各三座城门好比是六臂,北边两座城门则是脚踏烽火轮的双腿。这个就是八臂哪吒城的真正含义(见上图左)。
到了元末,徐达攻破元大都,因为大都北边住的多是蒙古人,所以明军就把这里的人迁走,房子拆了,北边的城墙往南缩进一部分,永乐十八年又向南拓展,目的是为了增加紫禁城前面的空间,同时在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坛,就是现在的天坛和先农坛。(见上图中)
明嘉靖三十二年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北京城才基本完工,嘉靖原本是想修成一个兜圈的大北京城,但是"创业未半而中道花光预算",经济力量不够草草收工,南城的东南角缺一块,就成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样子,这个并不是传说的基于风水的考虑。(见上图右)
修建八臂哪吒城的目的传说是为了镇压孽龙,具体故事您百度一下吧,实在太长,我不写在这里了。其实,关于孽龙的故事,北京有很多,比如"北新桥的传说","九门八点一口钟"的传说,"高亮赶水"的传说等等,都跟龙有关,这种传说,我们今天看是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其实它们是反映了老百姓向往和平富裕的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龙自古就是天家象征,而镇压孽龙,也只是人民对于统治阶级无休止盘剥的一种另类的反抗罢了。
北京文化前世今生
北京历代帝王居,
文化根基帝王知。
数代帝王都居此,
那是风水一宝地。
中华文化数千年,
京城文化发源地。
要问前世与今身,
中华在此世界立。
中华文化五千年,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简称“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历史上,很多朝代在这里建都,由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喜欢的叫法,因此,北京的名称也是很多的。
NO.1燕都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功臣,而燕地区就被封给了召公。燕地区包含今天的北京和附近地区。当时的燕国首都就叫燕都。
NO.2蓟县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都改为蓟县,为广阳郡的郡治。
NO.3幽州
汉高祖时期,就已经有了幽州的名称,幽州包括北京及附近地区,而治所为蓟县。之后的东汉、魏、晋都使用过幽州这个名称。到了隋朝才改名,之后的唐朝,又改回幽州这个名称。
NO.4燕郡
十六国时期,燕国改名为燕郡,之后的四国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名称不变。
NO.5涿郡
老北京豆汁儿
已经有三百年来的历史。北京小吃店里,能见到一个粗瓷大碗里盛满色泽灰暗的豆汁儿摆在面前,能够就着辣咸菜丝儿、焦圈,一口气喝掉两碗的,必定是老北京人。这个特色小吃其实并不算贵。
北京的外地游客初次品尝会容易形容有种泔水酸臭气味。也有外地人对豆汁儿情有独钟,他们会慢慢品,第三口后,才能品尝出来它的美妙。
京八件,别被忽悠,上次我在护国寺买的都扔了,北京好多外地人开的小吃卫生基本达标,筷子放在筷子消毒机里,而北京的老字号许多店筷子就在塑料盒子里放着,也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带包装纸的,就是洗洗再用的裸筷子。
其实不光是今天的京八件儿,好多老北京的一些老字号的美食,感觉都和以前吃的变了些味道,不知道是人家做的味道真的变差了,还是说自己的嘴变刁了,不光是自己,很多人都是,再吃不出来以前的那个味道,可能以前是真饿吧。
原来的口味现在人真吃不惯,最多吃一块就干的要死,酥皮又干又油的,枣泥什么味道都是很不好,这样下去再保守不改良估计离倒闭也不远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吃牛奶面包谁还吃得了那个啊,过年过节也就买买送礼,小时候爱吃,长大了觉得哪个都不想吃了。除了红萨其马。
梁先生的《雅舍谈吃》里说:“所谓大八件无非是油糕、蓼花、大自来红、自来白等等,小八件不外是鸡油饼、卷酥、绿豆糕、槽糕之类。”这其中炒馅柔软起沙,果仁鲜爽(玫瑰、香蕉、青梅、白糖、枣泥、豆沙、豆蓉、椒盐)。尤以皮薄绵软,形态多姿(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入口酥松有层者为主。八件各寓意福、禄、寿、喜、财、文等,可谓"人生八喜"。细化衍生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灵感发于元朝祭祀饽饽后经一路演变,于清宫廷御膳正式登场,原是八字寓意好又能兼顾口味轮换,本无固定八样,后入民间简化出几种符合大众口味的定为"京八件"。
清朝满语里这些荤素糅合成的点心又叫"饽饽",出自"饽饽铺"里,材料都是垄断的,有多奢华,详细可参考《红楼梦》,里面将这小"香饽饽"发扬光大,很是吸睛,广收各地美***髓呈现较为细腻的"八件"演绎——"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这形色可不就是八大件的"前生",难怪清朝宫廷的小主们都"爱不释口",略举几例……
奶油松瓤卷酥
《红楼梦》第62回 "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它莫不就是"八件"之"卷酥"的前身,指间奶香籽香萦绕,嚼之入口酥化。在《甄嬛传》里那是大清皇宫"小灶厨房"才有的拿手点心。
枣泥山药糕
《红楼梦》第十一回秦可卿病重时青睐的"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
这病重之人尚吃得有滋有味,想必不会生出梁实秋先生对八件之"绿豆糕""噎死人"的笑言。它其貌不扬食材普通却穿进《甄嬛传》成为温婉眉姐姐的"心头爱"。
话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它比"八件"的"枣花饼"用一整颗枣入点心更加细密幽绵,比"八件"之"绿豆糕"更润化好消解些。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小掐丝锦盒"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是一碟子桂花糖栗粉蒸糕。"
《随园食单》中亦称:“煮栗极烂,以纯糯米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也是《甄嬛传》里的宫廷点心新宠,大清后宫里时不时露个脸。这款点心集齐了新栗子的黄润细糯和桂花碎糖的清冽,亦属八件豆糕之前传了。
还有系"八件"之酥皮"自来红"、油皮"自来白"之属的《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年老贾母都吃得不亦乐乎,定不会发出像梁老先生品尝完"八件自来红"后"馅子里面有些冰糖,硬邦邦"这样的呐喊了。书中亦有油炸的各色八件之一的"蓼花果子"和有"八件"之寓意的"如意糕"、眉庄小主的招牌"藕粉桂花糖糕"等便都不细说了。
清朝红楼兼宫廷这"京几件"可否窥得八大件"色香味"始源一二不说,让我们看到茶点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宫廷中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排列也更细腻,但为了适应民间它成为"百大件"的一个简化缩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5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