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品尝到胡同小吃,可以先去有名的街巷走走看看,比如南锣鼓巷,五道营,鼓楼,方家胡同,牛街等等。这些地方商家较为密集,也就比较容易找到北京胡同小吃。
从品类来说,冰糖葫芦,驴打滚,麻花,面茶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小吃,非常值得品尝。在尝试的时候不宜每样吃太多,而是每样小吃都品尝一点。
北京还有很多以食物命名的胡同,例如:
炸酱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因为这里的炸酱面特别有名而得名。
马蜂窝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因为这里曾经有很多卖蜂蜜的小摊贩而得名。
糖画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因为这里有很多卖糖画的小摊贩而得名。
羊肉汤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因为这里的羊肉汤特别有名而得名。
糖葫芦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因为这里曾经有很多卖糖葫芦的小摊贩而得名。
北京炒面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炒米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炒面胡同,宣统时分称前、后炒面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三十条,后恢复原名。据传,此地曾有多处炒面、炒米等小吃,胡同由此得名。
大栅栏的门框胡同;牛街的输入胡同。两条胡同都有众多的北京小吃,如卤煮,爆肚,涮羊肉,火驴打滚,艾窝窝,切糕,炸灌肠,羊杂汤,各式火烧,各式烧饼,蜜耳朵等等,举不胜举。
消失的小吃很多。这个问题很大,有民俗,有文化,有传统技艺,有非遗等方面的问题。
1.我小时候镇上有家卖“鱼儿凉粉”的,后天乡里的读书出去了,出去打工又进了城,有的爷爷,儿子,孙子都就进城了,我们村原来109个人,现在20 个人都没,镇上没有了人,卖“鱼儿凉粉”的就自然没有顾客停下了,就没有了。
2.92年我们这个城市的成市人口好像是30万左右,现在是170万左右。原来城市的老人走了,新市民多了,原来的民俗也在新时代发生了变化,传统小吃没有传承下来。
3.原来的老街老店在新城市建设中,没有了,手艺人也就没有了。
4.近年来,***部门在积极推进“非遗”的申报,认定等,在积极恢复传统的,有文化代表的地标小吃等,有的还建设了“非遗园”,这个对保护传承特色小吃和技艺,对民俗,对传统文化
都是有好处的。
5.我们城市的:碗豆油干,牛肉焦饼,猪油发糕,花士林蒸饺,烧麦等等小吃都没有了。
6.所谓“一城一味一故乡”,一个城市还是要有自己城市的记忆,小吃也该有。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能看到挑着担子的汉子走街串巷在卖烫面饺,担子的一边是千层箱,汉子边包边蒸边卖,速度飞快,擀皮包馅非常利落。但是利润低、上手难,加上城市的不断发展,胡同的不断被改造,房租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这些手艺渐渐失传了。
同样命运的还有甑儿糕、硬面饽饽、酥刀肉、羊霜肠、耷云豆、青酱肉、炸肉火烧、打面仓、果子干、油酥火烧等许多仍被记得或不再被记得的北京小吃。即使现在还存在的小吃因为不能使用明火等各种因素,味道也大如从前!
现在的青岛基本棚户区都拆迁了,小胡同美食 好多去了新的地方,很难找到了,只有深深留在记忆里了…
青岛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小吃有海菜凉粉,青岛大包,湛山大包,沧口锅贴,馅饼粥的馅饼,西镇老甜沫,洮南路羊肉汤,郑庄脂渣,流亭猪蹄,王姐烤肉,老马家糖球,邹家扒鸡 ,但还有更印象深刻的:在小胡同喝上两罐头瓶子装的扎啤,要上几串烤肉,还有铁板鱿鱼,那味道,深深烙在心里,不过现在在全国也只有青岛用塑料袋装啤酒了吧。
炎炎夏日
回味美食
分享那时的记忆……
大家好,我是红厨美食,分享美味的时间又到了!
记得多年前刚来到上海工作时,是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在小区的入口有一个巷子,巷子两边有许多阿婆卖各种小吃,做法有很多种,油炸的、清蒸的、凉拌的等等,特别是早上,走在巷子里真是香气扑鼻,当然禁不住美味的诱惑,会买一些边走边吃。
~~[油墩子]~~
那时吃的油墩子是用白萝卜丝馅,记得卖油墩子的阿婆用面粉加水和成面糊,加些味道在里面,切好白萝卜丝,用盐腌制一下,挤干水份,放进面糊里,加些五香粉搅拌均匀,然后把面糊放在抹了油的模具上,放入油锅中炸至金***,吃起来香脆无比,回味无穷,而现在很难找到了。
~~[紫菜小馄饨]~~
那时的小馄饨馅特别少,卖小馄饨的阿姨包馄饨用一只手,包得很快,用一个定制的推车,放上几个瓷煲,然后用木材加热,用紫菜加水调汤,放些猪油和葱花,那味道就是不一样,也许是用木材加热的缘故吧,现在都用燃气、液化气,做出来味道当然就不同了,紫菜的营养也很丰富,小馄饨皮很薄,很快就煮熟了,趁热吃更美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5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