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意是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女。在中国古代,尊老特别能体现在为由于战争以及其他意外造成的鳏寡老人而建立的养老院。
那么,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其实,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便已经有了养老制度的雏形。
据《礼记·王制》记载: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这里提到的“序”与“学”,指的就是最初的养老机构,其中还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
到了唐代,正式的养老制度才真正建立起来,如长安的悲田院,就是用来专门收养贫穷、没有依靠的老年乞丐,由佛教寺院负责具体管理。
到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有东福田院和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间又增设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养老的福田院脱离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管理,皇室供给银两。
元朝于1271年下令,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州市)要设立济众院,收养孤独、残疾不能自养的老人,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当众发放,不得贪占。明代初期,诏令各府县设立养老院。到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老人就有7490多人。
清代康熙年间先在北京设立普济堂,后要求其他地方***仿效。乾隆年间的养老待遇,以山东的淄州普济堂为例,有公田200亩,年收租100余石。普济堂内老人每月每人供给粮食6斗,盐柴钱百文。如遇歉收年,老人们只能以稀粥度日,其他费用全免。
关于中国古代养老的标准,《吕氏春秋》中有详细的记载: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后用之,可谓赡养矣。”
养老自古就有。养老院这种形式,我国宋代就出现了,宋代开始,各种养老机构开始流行。如“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将孤寡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登记备案,由国家赡养他们。
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问题可说不准,因为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农村的养老条件很差,对生活在农村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根据农村孤寘老人自愿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和自养相结合,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大约在1963年以后大部分养老院解散了!
我国自古就有养老院了,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在521年正月创设了“孤独园”,是养老院和孤儿院的合体,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城市养老院、农村敬老院、优抚光荣院等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覆盖了全国各个不同阶层的老人群体。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1999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升级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改革和完善,社区老人活动室、老人服务站、老人食堂、孤寡老人点对点关爱等,给居家养老提供了稳妥安全保障,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指数,
我国不断完善的养老机制,让老年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安享晚年,健康长寿,国泰民安。身在中国,幸哉福哉!
我溜弯碰到我一起练瑜伽的师姐.告诉我她从怀来回来过年近一个月了,我问她还去吗?答还去.!师姐乐呵呵的,人长胖了!但是我心里总是一见她就拔凉拔凉的哦!
师姐湖北乡下人,快七十岁了,没什么文化,老公消防兵受伤后不久逝世了!每个国家给几百块生活费!
女儿生了二宝,师姐说:女婿嫌师姐普通话不标准,而且人多了早上争厕所,就把师姐送到了河北怀来礼拜日温泉小镇!租了一居!
师姐告诉我,她回来过年了,有三对夫妻没有回去,其中有二对北京的!
我问师姐:租那房子是养老公寓还是民宿.多少钱一个月?师姐说:不知道!女婿租的.还可以种菜特好的!
师姐告我:坐了地铢还坐公交.她能找着道回来!
我担心师姐.那么大岁数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连熟人也没一个!生病了怎么办呀!我没敢说!我只是告诉师姐:来去一个人一定要小心.注意别摔跤哦!
师姐指着我们小区旁修的两栋楼说:这是修的一居室的公租房!我说:修好了你可以回来租一居室!师姐没吱声!老人还是想挨着孩子们!
唉.!我跟老公说:我们也要学学师姐那好心态!啥事都随着孩子们吧!不要跟孩儿们拗,大家都不开心!
既然儿女安排去怀来养老,那就有一定的原因,北京房价太高,住房不是一般的家庭能解决的。怀来相对老家离北京很近,而且房价不是很高,方便孩子们来往照顾。老伴没了,多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也不是坏事
如果你自己多金,你愿住哪儿就住哪儿。如果你主要靠子女赡养,你就应该愉快地接受儿女的安排。北京的房价高,儿女们可能房子小,你再住进去不好安排。可能你老家离京远,儿女们照顾你很不方便。如果安排你住在怀来,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车乘,不论你到京看孩子还是孩子们去看你就方便很多。看来你的子女还是有孝心的,想法也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你应该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当然乐意 首先不住在一起就不会因习惯不同产生矛盾更不会打扰到他们的生活 其次离的不算远走动也方便 你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可以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两全其美 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邀请,看自己的岁数了,如果岁数大了75岁以上,行动不变,那就听从孩子的安排去养老院。不乐意去,没办法,不能给孩子找事。孩子们不可能24小时陪伴你,他们也要工作生活。
如果腿脚利索还能行动,手中还有钱也有房,在自己家里面生活,左邻右舍,还有老朋友时不时串串门在家生活还是不错的。老了怕孤单,离孩子近一点,心里踏实。
养济院顾名思义就是收养和救济的地方,也就是古代的社会***所,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府县都要设立养济院,用以收留鳏寡孤独者,每年必须给予六石米以供生活。
为了鞭策地方官落实到位,在大明例的户律里要求:凡是鳏寡孤独、无亲可依者,所在地的官府必须将其收入养济院,若发现有符合收养资格但没有被收养者,官员杖刑六十,不符合资格但需要官府依时提供物资,而没有提供或供给数目不对者,判以监守自盗的罪名。
严格来说,大明养济院的存在,并不完全和现在的养老院一样,养济院的使用范围比养老院要大得多,不止孤寡老人,包括残疾、绝户者也有资格进入,且能入养济院者是需要审核的,要进入也不是易事,需要满足至少两个要求才行:一是不能自存,一是无亲可靠。
不能自存者就是说靠自己已经无法过活的人,包括自身残疾、家中没有丁力、带子寡妇等等,无亲可靠者则是没有亲戚可以投靠了,在朱元璋刚下令建造养济院的初期,只要满足不能自存一条的人,基本都能进入养济院,可是这种社会***是需要国库另编预算的,时间一长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到建文帝时期,就开始加入无亲可靠这一条,对进入养济院的贫民审核也严格了一些,当然原本应该给予的粮米***也是照给,只是数量从六石米减为三石,这既是让收留鳏寡孤独者的亲戚家庭减轻点负担,也保证***可以正常收取赋税,不至于让收养家庭负担过重,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
自古以来,不管哪一朝代对孤寡者都是很重视的,春秋时期就有“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先进思想,国家要发展就必须社会要稳定,而社会要稳定就必须百姓有保障,所以自周朝开始,历代都有收养的[_a***_]和机构出台,除了明朝的养济院之外,自唐朝悲田院开始,宋朝有福田院、元朝有济众院、清朝有普济堂等。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4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