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到北京目前是外松内紧的情况,各个小区都制定了自己的通行证。在郊区,也是按通行证出入证来执行。外地车辆在高速上面是不让进京的,北京人的外地车也是没去过外地的还相对好一些。从外地回来的或者国外回来的,现在都是要求隔离14天。下周很多单位也都复工了,口罩不是很紧张,但是价格不便宜,成本也不低。地铁里公交车上人相对都不是很多,但是大家还都是防护措施,做得比较好的。
如果是来北京找工作的,那我们要考虑一下了,现在租房子也不好租,招聘的单位也没有那么多。
现在北京疫情防控还是非常严格的,进居住小区验出入证和严格测温,小汽车🚙要打开后备箱检查。餐厅饭馆还没有开。我朋友前天从海南回来,现在家里要求隔离14天。外地人目前最好先不要来北京,等疫情过去,再来吧。
出门遛弯儿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基本都戴口罩。超市的工作人员基本都穿防护服,看起来挺好玩。不过说明防护服不紧缺了。
路上车越开越多了。很多花都开了,有迎春花,桃花等,柳树也发芽了,有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经常有风,但吹面不寒杨柳风。餐馆基本都是外卖,不能堂食。
超市物资一直充沛,但我们都是去新发地每周来小区门口的露天菜市场,怕密封空间的病毒多啊。
企业并没有全部复工,我们在家办公。
进店买东西都要测体温,今天买了百年义利的小吃,永顺炸鸡,都要测一下。商场不只测体温,还扫二维码让移动联通大数据显示你近十四天去过哪些城市,疫区来的不让进。今天去了商场地下一层的超市买口罩,商场里面就看到了两个人,剩下的都是工作人员。
小区不仅要出入证,还要体温正常、有门禁卡,很严格。门口占十几个人,一出小区就提醒要带出入证,进小区还有电子体温计,站在那里就可以量体温,很高级。没问题才能刷卡进小区。
希望那些国外归来的统统对治病收费,真讨厌。带病归国,不肖子孙。特别是隐瞒病情的,一定要判刑。
北京我所了解的现状。
现在京人员,只要出门必须戴口罩,小区出入证实名制更换第二次,没证件也不让出小区,现在春暖花开,出去赏花的人多起来了。公园里赏花限客流,进门人与人隔离一米距离,超市也是如此。街上人车明显的多起来。
事业单位已上班,有的是错峰隔天上,有的一直都在上班。中小企业完全复工还是有难度。
境外入京人员必须隔离14天,原则上费用自理,隔离点配有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如特珠情况需居家隔离,需要评估,评估后可以。
这几天北京的新增病例都是境外输入,所以现在防疫工作对入境人员是重中之重。@刘老师书画学堂 @今日头条
北京这两天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大街上几乎没啥人,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去国家机关啥的,都必须在北京呆满14天自我隔离,第15天才能进办事大厅,所以没着急的事还是不要来
您好!清华毕业后当保安这个事情最近在网络上突然火了起来令我很惊讶,我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的自由、精英学校毕业从事平凡岗位也是社会的进步,大家不必如此介怀。这条新闻让我想起来当年那个北大毕业之后卖猪肉的人——陆步轩。同样是名校毕业,同样是从事平凡岗位,当年他引起的轰动可比张晓勇要大的多。
2003年,南都的一篇《北大才子毕业卖猪肉》的新闻在全国引起热议。陆步轩,1985年以长安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安县某单位,后辞职下海经商。2003年,他受到了全国很多人的批评,认为他给北大丢人了,他是北大第一个卖猪肉的毕业生。但是他现在怎么样了呢?2016年搜狐的一篇报道称,陆步轩现在已经是身家百亿,他和另一个北大的学生把猪肉卖出了北大的水平。
15年过去,同样的一幕又出现了。
网友为什么会有争论呢?为什么清华北大毕业不能从事平凡岗位?
我看之前的一个答案中说,这是来自中产阶级的焦虑。事实上,确实如此。其实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就业选择是个人的自由,网友们的愤怒更多的来源于这种现象背后给他们带来的一种不安和惶恐。
曾几何时,大学文凭是最有力的一块敲门砖,大学毕业就代表着成为了社会的精英,开始成为大人物。那时候,对大多数中下层的人们来说,子女的未来是有着落的,是有线可循的。而北大清华就是这种上升机制的代表,是金字塔的顶端。这种确定感给了大家安全。大学扩招之后,大家开始发现大学学历也不一定管用,而且社会急剧变迁,获得财富变得更加容易,社会上升开始有更多的机制。这种改变带来的首先是迷茫、随后是不安和惶恐,而在新旧机制交替时,传统机制里的人们会对通过新机制上升的人们没有好感。并且对这个机制中的背叛者表示愤怒。陆步轩和张晓勇只是恰逢其会而已。
简单地说,他们透过现在这个现象看到的是,知识变得廉价了(他们评判的标准和体系还是旧体制)。这让人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辜负,自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因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4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