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极个别人,因为车子房子都不是必须全家每人一个,你全家开车出门吃饭不可能都开车,房子也不可能全家每人一套,按照目前政策,车子以家庭为单位摇号成功率90%,如果家庭居住条件困难也可以申请公租房和政策房。所以一般家庭都是有车有房的。除非是不想要。
这个问题,各人的回答好似盲人摸象,摸到大腿的说🐘是根柱子;摸到肚子的说🐘是堵墙。底层北京人(没有贬义,仅指经济状况)说占五成,中上层人说占一成。我是新北京人,80年代重点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当过大学老师,后来下海创业。我周围的新北京人(同学、同事、同年龄段),基本上100%有房(商品房)有车(北京牌)有户口。我媳妇是老北京人。她们原来曾经住的大杂院,一个拆迁了,大约一半的人自己和子女贴点钱,在郊区买了商品房,有经济型轿车。另一个没***,绝大部分没有商品房没有车,仍然住在大杂院的公租房里。我了解的新北京人,没有暴发户,都是自己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没有房没有车只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占几成?
感觉北京人结婚没房子的不少,基本上是下岗职工,他们生活贫困,家里住房非常紧张,结婚后和父母同住,结婚没房只能在房子外搭起一个简易的房子居住,也没有钱买车。
统计一下当年下岗职工的人数,就可以得到答案,应该有一部分已经搬离北京啦。
这种人比例很小。有也是00后。当年北京土著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国家都分配住房,不仅给本人而且给子女,当时年满周13周岁的男孩和女孩,分房时要保证他们一人有一间,两个男孩18岁前只能一人一间。这些***企(改革前绝大多数都是企业都是国有,哪怕是一个两三人的小卖部,他也是二商局的人)事业上班的50后差不多都享受了。到上世纪末很少有人买房,买房是被视为没有本事的行为,因为有本事的人能分到房。有句笑话,炒股炒成股东了,炒房炒成房东,玩女人,玩成老公。这都是没玩好砸手里了。本世纪初这些房子都卖给了居住的个人了。我有幸买到了我分配到父亲的房子(他自己另有套房)。60,70,80后不少都是住着父母分配的第二套,第三套子。即使没有分到公房,本世纪初北京在昌平建了不少经济适用房,任何人都可以买,还卖不出去。实际上交了十万的首付,每个月再还1000出头的贷,而一套两居室租1000块钱很容易租出去,毫无经济压力。更别说当时住在平房的一些人,除了一些私房业主(解放前的房),就是些单位中的弱势群体(机关的服务人员,企业中落后(泡病号等)出工不出力及人缘不好的人员,楼单元房被别人分走了,他们只能分这些平房,赶上***,一间平房最少换个两居,起码解决了孩子的婚房。现在一些的90后没有房,但实际上他们面临着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庞大遗产,至少三套房子。
先来说说你指的无房,是不是商品房,独立于自己名下车;车子,是不是京牌车。如果不是,那北京人,大多数应该都是有房的,和父母一起的房子,共同居住,不然出生了住哪里啊。
很多北京人,都是开的外地牌的车,在摇号前买车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在摇号后想买车的人很多,摇不上,就买了外地牌的车。
很多北京人,在自己结婚前,都是和父母同住的,那个时候也没有买房的打算。后来结婚了,需要自己的空间,准备买房,发现房价高的很。于是申请各类政策性房。政策性房,最大的就是等。等个10年算是很正常。
在小区里,一个单元门,除了老人的房子,新买房的都是外地来京的,北京的小年轻买的真是不多。
北京人买房,要么是买的早的;要么是单位分的,真正去贷款买房的,还真不是多。在北京,购房的主力是新北京人,来京工作的牛人。但凡有个北京户口,要么去申请共有,要么去申请公租,有政策,为什么不享受?
可要享受的人多了,也就必须去排队了。
买房的人中,郊区也占了大部分。家里有院,但用不上;姑娘结婚要楼房,于是只能去买房了。
并不是北京人都会***有房,那些都是少数。守着自己家的房子,卖了值钱,可再值钱,也买不起边上的房子。
这就是现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4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