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餐饮美食 > 正文

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呢

  1. 为什么一线城市的传统小吃越来越少了?

什么一线城市传统小吃越来越少了?

这个问题有点道理,其实现下传统小吃在一线城市的数量确实少了,多数是因为个体户和游商少了,直接造成传统小吃越来越少。全国的一线城市掰着一只手,数来又数去,都能剩一个。而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只不过是当地的自我安慰。

比如说魔都餐饮吧,远东第一大城市,在海派浓油赤酱风格之下,全国的传统小吃几乎都能找得到。当下的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魔都,整个长三角城市都在进行市容整顿,是基于城市发展需要的管控。

在魔都的街头,你会很容易看到最近两年,沿街的店面都被水泥封堵,居民楼靠近街道,破墙后做成的门店,都被封堵起来,学校楼宇靠街道的一律封闭。餐饮店、小吃店等等小商业生态几乎不再存在,除非是房屋等证照齐全,在商业范围内符合规定的才能营业

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结果就是,你很难看到传统小吃了。且不说,鲜肉月饼,青团这种上海本帮传统小吃,我们就说说大饼油条吧。可能没来过魔都的不知道。大饼油条虽然不是上海本土的早点,基本都是外地人在做,但是大饼油条早就活生生的成为魔都最大众化的小吃了,且根深蒂固。

现在你在市区范围内,很难找到一家大饼油条豆浆铺,有,都是早租的。什么是早租?就是做早点的外地人,找到一家小饭店,由于早上小饭店不营业,就租用人家早上6-10点这段时间卖早点,当然卖早点的要出一部分房租

但是就是这样借租的形式和方法,一般在市区都很少有机会了,你借用那段时间、那个价钱档位做早点生意,对小饭店来说也不差钱,很多小饭店也不愿意出租那个档位和时间,但对于早点生意就不同了,毕竟挣得钱少!租费也不可小觑!

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在一线城市的郊区你还会见到很多传统的早点和小吃,而市区内,外来做生意的从业者已经改行、回老家、或者到到二线城市重操旧业。目前剩下的,前景也不是很明朗!发展好的,其手上做传统小吃的生意已经转入“庙堂”,当然这里的庙堂指的是租了商业用门面或进入大卖场!

而传统的露天摊位,无证,但有监管!这无异于游商,当下的一线城市,尤其是市区,这样的经营方式一般都被取缔了,他们曾经了创造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带来无数的传统小吃,小商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生态彻底被打破了。庙堂之上的传统美食好吃吗?比如,西安回民街,魔都的城隍庙,那些传统小吃,说真的,令人唏嘘啊。

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北京人为何无美食史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是大品牌的垄断整合,小品牌没有实力竞争。而大品牌做的东西就不会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地方口味。

二是大城市各地的人都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即使有地方特色美食,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了。

三是,虽有部分地方特色美食,但由于人群小众、大城市费用大、各项规章管制和各种关系打点等原因,要发展起来会很困难。

我这前做过几年小吃,现在也不做了。我之前是做米线在二线城市,还不是一线城市,但我想大体原因应该错不了太多。给你分享一下我不做的原因:

之前开店的时候,都是早上七点左右开始买菜、然后去店里收拾。一直要赶到晚上九点半下班。累啊!我现在30多岁,阴天下雨就浑身疼。

小吃店房子也是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城市找一间30-50平方米的门头房,房租每年在七万-十几万之间。每年多少还会再涨点,看房主的心情而定。

现在一个小吃店投下来也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些都成为了小吃店的门框,也让很多小吃望而却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