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荣辱兴衰都经历过,所以凡事不计较不放在心上!天津人生性豁达,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所以和北京人的性格大同小异,京津人民豪爽大气厚道开朗,无论穷富,小日子过得一样开心!
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要面子但不虚荣。要面子是讲规矩,讲礼貌。不虚荣是不去攀比,毕竟北京藏龙卧虎,你不知道哪位穿趿拉板的是爷,哪位穿西服革履的是孙子。既然外表不好分别,那就都是爷。和爷比起来,咱就是孙子,和孙子比起来,咱是爷,所以虚荣给谁看?爷不屑一顾,孙子自顾不暇。自己舒服就行。
北京人爱玩,但都要玩出讲究,这就是面儿。天天吃买条,你管不着,我觉得滋润。
你给我一颗软中华很正常,我给你一颗长白山也正常,没人笑话谁,都是孙子熬成爷的,只有面儿够,其他都是扯。
北京人不能说真没钱,过生活,天天二锅头还是没问题的。只要二锅头在桌上,那就是好日子。茅台喝多了不是也吐吗。
为什么北京人会这样?
见过世面,你富可敌国,又怎么样?在北京别提钱,因为有笔钱厉害的人。别说官,见多了当官的,也见多了当官作死的。你可能认为县长是官了,处级干部,在北京连孙子都不是。
乐呵乐呵行了,北京人不较真。除了丢面子会翻脸,其他都是浮云。
我是京郊人,不能代表北京人,指市里老北京人。
我们都穷时有人不太穷但我们有办法,如我姐用布条给我做了七八个***衣领。各种料子。的确良,凡尔丁,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好料子。有各色,还有条条的。
住大杂院,有人包饺子,是多少有点肉。我妈也包饺子,***加点虾皮,晚上坐院里都囗渴,不知我没吃上肉。因为不打听,不问不回答,如今日头条。
有双职工家长给中学儿女买自行车,我父母一年省着,也买辆自行车。是信托门市部花四十元钱,哥几个欢天喜地。把旧车擦的干干净净,三弟把每根车条用煤油细擦。
家长影响下,从不看小贩卖的小吃。也不关心别人是否比我们富足些,那时不认为谁高谁低,我同学罗姓其父县委书记。我几同学晚上在他家打三仙,只是住的平房比我家多一间,两辆自行车比较新。
至于天津人天生乐天派:竹板那么一打,好事他就来。天天煎饼果子,海河边散步,,,,,,
北京人和天津人外出打工的人不多,即使钱不多,够吃够喝同样会很快乐,因为这里是他们热爱的故乡,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有从小一起长大的至爱亲朋,这岂是外来人能够理解的,飘者,即使挣再多的钱,也觉空虚。
民国时的天津可不简单,绝对可以算当时的一线城市,是北方的工商业中心,仅次于上海而已。
天津的快速发展始于清末,自***战争以后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天津这里不仅有传统的运河,漕运兴盛,大船也可以从海河从海上抵达天津,还是津浦铁路的起点,堪称华北海陆交通要冲,自然就是中外商贾云集。西方文化的涌入,让天津多了几分异国风味,像五大道、意式风情街等现在还是游客云集的地方,天津的起士林也是华北最早的西餐厅,所以在民国时期,天津还是华北西式风尚的引领者,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人士。
另外在北洋***时期,天津也是下野的军阀最喜欢待的地方之一,像段祺瑞、孙传芳等人都曾经寓居天津。这一是因为天津的租界多,租界不仅生活条件优越,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法外之地,只受列强的管辖,对于军阀来说,列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惹的,躲在租界自然是安全万分。第二天津靠近北京,北京时局变动,在天津随时可以做出反应,可谓地利。比如像段祺瑞在直皖大战失败以后就避居天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再次复出。大量军阀的涌入,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天津的发展。
到1937年,天津的贸易额大约占全国贸易额的1/3,仅次于上海,天津还是北方的金融中心,解放北路上有40多家中外银行,所以当时也有“南上海,北天津”的说法。
从这些老照片里不难看出当时天津的繁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4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