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说“潜邸”到底是个啥?
潜,即还没有浮出水面;邸,即居住的房子。“潜邸”,即一个皇帝,在他还没有继承大统时,做皇子居住的地方。
如今咱们看到的雍和宫,每天都香烟缭绕,是一座祈福寺院。据说去里面拜拜还挺灵验。
可在百年前,这座寺院可不是住神佛,而是住皇子。
据史料记载,雍和宫在明代时是太监们住的官房;到了清代,康熙将这里赐给了四儿子雍正,更名为“雍王府”;后来,雍正由贝勒升级为“和硕雍亲王”,而这座贝勒府也晋升为“雍亲王府”。同时,乾隆就诞生在这里。
再后来,雍正当了皇帝,而雍亲王府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龙潜福地”,即潜邸。雍正死后,乾隆继位,雍亲王府又再一次成为“龙潜福地”,一地诞生两皇帝,亘古未有啊!
根据惯例,凡是诞生过皇帝的府邸都不能再继续住人,必须改建成宗教性或者祭祀场所,因此,雍亲王府在乾隆时被改建成了喇嘛庙,同时也是清***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清代,北京可不只有雍和宫一座潜邸。
所谓“潜邸”,也称“潜龙邸”,为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因若即位前是太子,自然居于皇宫中的东宫(明清时期东宫在紫禁城内,清代东宫名为“撷芳殿”,位于南三所),故而自然没有潜邸之说。而如若“自籓邸绍承大统者”,也就是有封藩府邸的皇子即位称帝的,就可以称其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
在清代,皇帝继位后,潜邸就不能再作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被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好比雍和宫。雍和宫是清世宗胤禛未即位前的王府,原称“雍亲王府”(因胤禛在康熙年间被册封为“雍亲王”,故而其王府称“雍亲王府”)。1694年,康熙在此建造府邸,4年后胤禛被册封为贝勒,康熙遂将这座府邸赐予胤禛为贝勒府。1709年,胤禛被康熙进爵和硕雍亲王,故而原贝勒府就变成了雍亲王府。
1722年,康熙在北郊畅春园驾崩,胤禛即位称帝,是为雍正。雍正即位后,自然住进紫禁城中,其雍亲王府自然也就成为了“潜龙邸”。1725年,雍正改雍亲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1735年,雍正崩,其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因乾隆也是在雍亲王府出生,故而雍亲王府是相继出了两位皇帝,世所罕见,成为“龙潜福地”。而因雍和宫出了二位皇帝,所以其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是一样的规格。
1744年,乾隆下诏将行宫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将其作为清***处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衙门。
雍和宫,是清代第一座“潜龙邸”,但绝不是最后一座。
清代第二座“潜龙邸”,就是光绪生父奕譞的醇亲王府。
其实北京第一座潜龙邸应该是明成祖朱棣的燕王府(明西内),清代的第一座潜龙邸是福佑寺。而且北京不只有雍和宫是雍正皇帝的潜邸,除紫禁城西侧的西内和福佑寺外,醇亲王府(南北两府皆是),东安门外十王府(王府井)皆是明清帝王的潜邸。
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在紫禁城景仁宫,但是为了避痘(天花),顺治帝将玄烨安排在紫禁城外居住,由奶妈和宫人照顾,就住在紫禁城(来去是梦)西华门外原明兵仗局一带。
玄烨最终还是没有避开天花病毒,变成了一个“麻子脸”,但这也成为了优势,顺治帝临终前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遗诏立出过痘的玄烨为储君,八岁的他回到紫禁城登极为帝,改元康熙。
在历史上,所谓潜邸,通常是指非太子身份的皇子或皇室后代,在登上皇位之前所住的府邸。由于太子一般住于皇宫中的东宫,如果能顺利继承皇位,自然也就没有潜邸之说。因此潜邸也叫潜龙邸,是那些潜在的真龙天子居住的地方。
比如今天北京城里的雍和宫,就是当年雍正皇帝继位之前居住的地方。不仅如此,连后来的乾隆皇帝,也是出自这座府邸,一座王府出俩皇帝,所以雍和宫就成为雍正的潜邸。
那么除了雍和宫外,清朝的其它皇帝都有潜邸吗,如果有,它们又在哪儿呢?
(雍和宫)
雍和宫建于清朝时期的1694年,四年以后,17岁的四皇子胤禛被册封为贝勒,康熙就将这座府邸赐予他作为贝勒府。到了康熙四十八年时,胤禛被正式加封为和硕雍亲王,这座宅子便成了雍亲王府。
康熙五十年时,爱新觉罗弘历在雍亲王府出生,此后父子俩先后继承皇位,这座宅子就更加有意义了。
1722年,康熙在北郊畅春园驾崩,四皇子雍亲王继承大统。雍正继位后,举家搬入紫禁城,雍亲王府自然变成了“潜龙邸”。按照清朝的规矩,成为潜龙邸的宅院,就不能再作为其它人的居所,只能空置或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1725年时,雍正重游雍亲王府,将其改为行宫,名曰雍和宫。直到1735年雍正驾崩后,他的灵柩曾在这里停放,寓意回到旧时居住的地方。
乾隆继位后,由于他是在雍亲王府出生,一连出了俩皇帝的雍和宫,便成为世间罕见的龙潜福地。其殿宇改为和紫禁城皇宫一样的规格,都是红墙黄瓦。
此后,作为潜龙邸的雍和宫,一直作为***行宫。直到1744年,乾隆才下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庙,将其作为清朝***处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衙门。还特派总理事务大臣在此办公,负责管理宗教事务。
所谓潜邸,即皇帝登基前住的地方,明朝年代久远,且除了嘉靖帝外的皇帝在做储君时都住在东宫,并没有什么宫外的潜邸。
而清朝在康熙之后,不再册立公开册立太子,因此也就没有了之前朝代惯例的太子东宫。
如今北京最出名的潜邸,自然是雍正帝做亲王时期居住的雍和宫,而实际上清朝还有许多的潜邸,只不过多位于紫禁城内,被掩盖了光芒。
雍和宫最初建立于公元1694年,康熙帝的四皇子胤禛在十七岁的时候被册封为贝勒之后,这里就成为了胤禛的贝勒府,那时候还不叫雍和宫。
清朝时期,也只有亲王与郡王的住宅能够称作是王府,贝勒府是不行的,直到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这里才改称雍亲王府,之后的乾隆帝弘历也是在此出生。
康熙帝驾崩后,从九龙夺嫡中胜出的胤禛登基为帝搬入紫禁城,而他曾经的王府自然按照规矩不能够再住其他人,或者空置,或者改为其他用途,雍亲王府则是被改建成了喇嘛庙。
八大处位于北京西山著名风景区南麓,距市中心16公里,始建于隋唐至明清时期,因山中有八座古刹而得名。
八座古刹
一处是长安寺,始建于明代(1504年),寺院内植玉兰、白皮松等珍贵花木,并设有八大处文物展览。
八大处
二处是灵光寺,创建于唐代,是八处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寺院依山而建,院内存有元代遗留的一棵银杏树。西院峭壁下有莲池,蓄养着各色金鱼,池旁有辽代塔基。为供奉从塔基中发现的十一世纪释迦佛灵牙舍利,特在寺北院新建了一座八角十三层佛塔,塔高51米,为灵光寺增添了新的景色。
三处是三山庵。这里只有一个院落,游人以此作为登山的起点。
四处是大悲寺,共三层殿堂 ,前殿内有十八罗汉雕像,传说是元末雕塑家刘元的作品。
五处是龙泉庵,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后经重建,现保存较完整。这里是游人休息饮水的地方。
六处是香界寺,为八大处的主寺。过去是封建帝王游山休息之地,正殿供奉大佛三尊,庭院有一高大的白玉兰,传说植于明代。
七处宝珠洞,是八大处中山势最高的一处。这里有一座乾隆题字的牌坊。洞口附近的岩石为砾石胶结岩,形似蚌珠,故名宝珠洞。传说清代海岫和尚曾在洞里住过多年。现洞内还有他一个塑像,俗称“鬼王菩萨”。
八大处分别是一处长安寺,二处灵光寺,三处三山庵,四处大悲寺,五处龙泉庵,六处香界寺,七处宝珠洞,八处证果寺。之前去过两次,都是从二处开始到七处,就累的不行了,以为八处没开放,有一次从七处走到山顶,只是一个大石头。今天才发现,八处和其他七处不在一个山上,而是在东边的山上。刚到公园门口就下起了雨,这是佛祖在考验我的诚心吗?雨稍微小点,我就买票进园了。进门后直走,左边是通往二处的,路上看见一个非常虔诚的和尚,一步一拜,五体着地。进去二处,请香拜佛。今天不能登塔,塔顶供奉着佛牙舍利。地藏菩萨三山庵,供奉的关羽四处五处从五处到六处,距离有点远,石头路也不好走,量力而行。七处至此无山,只有葫芦娃下山,去八处第八处到了,证果寺和秘魔涯证果寺下来,走左边山路,到摩崖谷到达山顶,下山有另一条路,但是都被植物枝叶挡住了,没敢走,原路返回。清凉寺没找到,网查只有遗址,可能就是被圈起来的这个地方。注意,八大处公园很容易走冤枉路,许多上山路,很不明显,指示牌也很少,多问问工作人员。万一走错路,就当佛祖对自己身体力行的考验吧。
八大处是指公园景点:
一处长安寺、 二处灵光寺、三处三山庵、四处大悲寺、 五处龙泉庵、 六处香界寺、 七处宝珠洞、八处证果寺。
八大处坐落在石景山区的小西山。在东边的卢师山、西边的翠微山和北边的平坡山上分别散落着八座古刹,总称八大处。山下有一条小溪,名柳溪,溪上横跨着五座小桥。这里的一溪、三山、五桥、八刹构成了天然风景区的12景。12景的名称是:"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雨后山洪"、"水谷流泉"、"高林晓日"、"五桥夜月"、"深秋红叶"、"虎峰叠翠"、"层峦晴雪"。八大处的建筑分别出现于我国隋、唐和明清时期,现存大部分寺庙是清代重建的。
八大处公园位于北京市著名西山风景区南麓,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建国后首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历史悠久、盛名远播、风水宜人的山地佛教寺庙园林。
八大处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地佛教寺庙园林。八大处公园是由西山余脉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所环抱,三山形似座椅,八座古刹星罗棋布分布在三山之中,自然天成的“十二景观”闻名遐迩。
“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
一处长安寺、二处灵光寺、三处三山庵、四处大悲寺、五处龙泉庵、六处香界寺、七处宝珠洞、八处证果寺。
北京八大处位于北京西山著名风景区南麓,距市中心16公里,始建于隋唐至明清时期,因山有八座古刹而得名。
八大处分别是:
一处是长安寺,始建于明代(1504年),寺内设有八大处文物展览。
二处是灵光寺,创建于唐代,是八处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
三处是三山奄,这里只有一个院落,游人以此作为登山的起点。
四处是大悲寺,共三层殿堂,前殿内有十八罗汉雕像,传说是元末雕塑家刘元的作品。
五处是龙泉庵,建于清康熙(1672年),后经重建,现保存较完整。
六处是香界寺,为八大处的主寺,是过去封建帝王游山的地方,正殿供奉大佛三尊。
七处是宝珠洞,是八大处中山势最高的一处,洞内岩石形似蚌珠,故名宝珠洞,传说清代海岫和尚曾在洞里住过多年。
八处是证果寺,西北角有石涯洞穴如屋,叫秘摩崖,位于师山半腰。洞内有石桌,石床,石门,石窗。人们把这座山称卢师山,把秘魔洞叫卢师洞,百姓修堂建庙以示敬意。
也许大部分人会说答案很明显不就是辽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么?其实准确的来说只有三个朝代那就是元明清。
在辽朝时代北京虽然是首都之一,但充其量它只是陪都。辽朝的制度不同于汉文化朝代的制度,它有五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其中上京是早期都城,中京是后期都城,至于东京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原渤海国居民,南京的存在也是为了控制华北地区的***,西京则是边防重镇,为了防备西夏等国的进攻。所以将辽朝的首都归结为南京析津府(北京市)有点牵强附会。
至于金朝又和辽朝不一样,它一共有三个首都,即前期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中期在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后期在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北京充其量只是它的三个首都之一,若说金朝的首都是北京那就有点片面了。一般以王朝最后灭亡地所在的都城称其为首都比较恰当。
元朝忽必烈将首都定都在北京,并且一直作为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灭亡,因此北京是元朝的唯一首都这点没有什么疑惑的。
明朝的首都准确来说应该有两个即南京和北京,南京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之地,只不过后来被朱棣迁都到北京,这才有了我们第一时间想到明朝的首都是北京的认知。
清朝自从入关定都北京后,北京一直是清朝的首都直至灭亡。
中国古代的都城发展有一个演变规律,即由西向东变化,从最开始的长安到洛阳,到开封,再到北京,规律性非常强。
北京成为都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唐宋以前,北京只是地方行政中心,最高也才是郡的治所;宋辽金时期,开始作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元明清三朝,正式升格为国都,将近七百年时间。
为什么元明清三朝要定都北京呢?
1.在于北京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有名的幽云十六州,幽州就是北京。后晋儿皇帝石敬塘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致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他们可以南下长驱直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毫无阻挡。北宋立国后,心心念念要夺回幽云十六州,一直没有成功,后来的靖康之难多少还和幽云十六州有关。
2.元朝崛起与北方草原,同时又征服了中原,都城必须处于一个相对中间的位置,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符合条件,往北走可以很快抵达草原,往南则无山关阻碍,可以迅速直出中原。
3.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一是因为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安全性比南京高,二是因为北方的蒙古势力还很大,北京处于抗击的前沿,需要有人镇守,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
4.清朝入关之后,把都城由盛京迁往北京,和元朝的考虑是一样的。离东北近,又无山海关的阻碍,又可以震慑蒙古,北京是最佳选择。
北京成为元明清三朝都城,更多的是处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考虑。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4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