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餐饮美食 > 正文

老北京的夏天美食介绍,老北京夏天小吃

  1. 炸酱面的起源是什么?
  2. 北京传统习俗有哪些?

炸酱面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西安,但是是在北京发扬光大的。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后,使清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随从,从北京逃西安城内南大街,闻到一股清香味,总管李莲英抬头一看,是家炸酱面馆,及时禀报太后、皇帝。进入店内,李莲英向店老板要了专营的素酱面,所有人吃了一碗后说:“味道真好”,吃完之后太后问众随从这面味道怎么样?众人异口同声说:“绝对的好面,好!”这时太后皇上要起驾上路,太后吩咐总管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到北京,带到宫里做炸酱面,从此后素炸酱面在北京落户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钝、烙饼、面条。

老北京的夏天美食介绍,老北京夏天小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条。面条寓意“长寿”,俗语“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长寿面 ”、“接三面”。

婴儿降生后三日有洗三仪式,吃洗三面祝愿婴儿“长命百岁”;过生日时照例吃“长寿面”,谓之“挑寿”,寓意“福寿绵长”;人死三日的初祭谓之“接三,以 “接三面”招待来宾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断。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更喜欢吃面,而且还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老北京的夏天美食介绍,老北京夏天小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城内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以便滚上干面,免于粘连,最后攒成一把,双手拎起抻长,截去两头连接处,马上放入沸水锅内;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而切之,成为丝状。

此外还有做宽形 “板儿条”的。煮好后各有不同的“浇头儿”,并据此分为以下几种:

老北京的夏天美食介绍,老北京夏天小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炸酱面: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纯是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

这时,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讲究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虾仁、里脊、玉兰片)炸酱等,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

说到老北京炸酱面的来历,它的历史背景还是非常久远的。

北京炸酱面产生于清末。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后,慈禧太后为了躲避八国联军,一路逃难到了西安。后来又回来了,在回京城的路上,路过的一个小店,小店里有一种面叫素酱面,具体什么样无从查证,但是吃过的人都会说好吃。慈禧太后吃过面以后,也觉得很好吃,并且为了以后也能吃到这个面,太后吩咐总管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回了北京。

其实归根结底,炸酱面属于舶来品,并不是北京原有的,但是进了皇宫,就成了***食品,也就从此“落户”北京。因此,从清末以来,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炸酱面越做越好,越做越仔细。

另外网上还有一种说法,北京炸酱面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记载,汉代的人们将所有用面做的食物都叫做“饼”,放在汤中煮的面食就叫做“汤饼”。

北京传统习俗有哪些?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的地方性民俗,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市肆庙会、时令节年、婚丧嫁娶等,内容十分丰富。

北京习俗类别

老北京习俗主要分为四类:

1.时节庆贺活动:春联门神、接神爆竹、元宵灯市、喇嘛打鬼、 厂甸年节、白云开庙、清明戴柳、彩丝系虎、什刹赏莲、闺女丢针、盂兰法船、中元莲灯、二闸河灯、中秋拜月、重阳登高、拖床冰嬉、祭祀灶神、腊月画棚

2.婚丧嫁娶:搭棚结彩、送妆、上轿、迎亲――常礼、 迎亲――盛仪、拜天、合卺(婚礼习俗)

丧事搭棚、停尸、挂孝、首期唪经、送三、出殡、安葬 、圆坟、烧伞、烧船、男女揖拜请安(送葬习俗)

3.***活动:打茶围、打麻雀、养鸟、斗蛐蛐、童子戏

4.民俗表演:傀儡戏、滦州影戏、说书、大鼓书、道情、莲花落、秧歌戏( 高跷戏)、 跑旱船、耍狮子戏、 武艺、耍猴子戏

北京习俗的重要性

老北京的习俗,组成了一首充满北京特色的乐章。睡懒觉的早晨,枕上便听见卖水推车的轧轹声;剃头挑子和磨刀担子的互相唱和,比时髦女郎的钢琴声还动听;收旧货的小鼓就像唱滑稽小调的;卖炭的堂鼓,扑通扑通赛过击鼓骂曹;收废纸的一声”换取洋灯儿”,有如老旦的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