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南京相比,个人觉得南京更宜居 两座城市一北一南两个“京”,都是历史气息厚重,文化氛围很浓,生活气息浓郁 。都曾经是皇城,北京有故宫,南京有明故宫。
北京更大气厚重,节奏更快,生活压力大,南京更悠闲自在,不论经济水平怎样,在南京生活的都算自如。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从始至终朱元璋一直不愿把都城定在南京,定在南京实为朱元璋的权宜之计。
朱元璋发迹于江淮地区,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前也主要在江淮地区作战,主要文臣武将和士兵也是江淮人,当时朱元璋账下有个十分强大的集团---淮西派。所以大将冯国用献计说:金陵城虎踞龙蟠,确实是帝王之都,我们应该先占领金陵,依据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分将四出平定群雄。
于是朱元璋于1356年攻下金陵,之后以金陵为根据地,***用谋士朱升给朱元璋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九字方针,逐步消灭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当时朱元璋想定都自己的家乡凤阳,并升凤阳为中都,下令按都城的标准营造东都城。但就在凤阳新都即将建好之际,朱元璋下令放弃营建东都。根本原因就是朱元璋想到了大明的开国文臣武将多是淮西人,凤阳本地人也不少,朱元璋怕迁都凤阳,大臣们利用复杂的宗族关系拉帮结派,架空自己。所以不得以放弃迁都凤阳。
他又把目光放在了北方,朱元璋看中了北宋故都开封,在称帝当年亲自到开封跑一趟。开封的地理位置好,正处在帝国中间,进退自如。不过,开封有两个劣势,一是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北宋当年就是吃了这个亏。二,经过数百年战乱,开封及周边经济发展不如江南,如果定都开封,就需要从江南调运大量钱粮北上,这笔成本是非常大的。
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
大都呢,说实话,肯定朱元璋压根都没想过定都大都,因为在徐达于1368年攻入大都后,元顺帝逃回漠北,但北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随时有可能打回大都。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徐达率军15万北伐漠北,但遭到惨败。可以想象此时的北元有多么强大,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把国度定在边境线上。大都变得安全,要等到1387年,蓝玉在***儿海之战,彻底打败北元主力,大明北部边境才变得安全。此时,朱元璋已没有精力考虑迁都了。
坦率的说朱元璋虽建都南京但他对南京其实是很不满意的,历史上建都南京的***都是只有半壁江山偏安性质的小朝廷且一水儿国运短促,汉唐这样的大一统***是不会将首都建在偏于东南一隅的南京的,自古中国大一统强盛王朝的首都都是建在北纬三十三度以南的北方温带地区,便于镇住北方群雄,朱元璋当然知道这样的历史规律,南京地处江南财赋之地,六朝脂粉温柔富贵之乡民风偏软淫奢萎靡,建都于此几代之后必不思进取沉迷声色国运必不长久!所以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上建都上国,尤其是南京填湖而建的皇宫建成没几年即出现北低南高的不祥之兆如何面南坐北一统神州?这更逼着朱元璋要迁都北上,只是因为年老精力日衰折腾不起了才罢休,但临终前仍书面指出南京并不是自己钟意的首都,一直想迁都北上,只因年老新朝建立不长不想劳民伤财一切听天由命!朱元璋死后儿子朱棣不久就将不放在眼里的南京攻克,迁都北上定鼎燕京!历史再一证明南京不是建都之地,非要建都于此必国运艰难短促,近代的******又再次走上历史老路,只维持了二十二年的统治就歇菜了!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洛阳或者西安?
在一次祭祀灶神时,朱元璋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仰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朱元璋也曾想过迁都,而且是很想迁都,毕竟以南京为都城,偏安于一隅,无法很好地统领北方广大地区。
因此,在还未取下元大都时,朱元璋以“慰劳将士”的名义前去北宋国都汴梁查看,可惜汴梁的条件太差!无险可守,经济也基础差,文化氛围更荡然无存。
但是,当时因为战略需要(对北方和西北作战),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朱元璋还是决定以汴梁为北京,实行两京制。
接着,朱元璋又在老家濠州一带建起都城,定为中都,但是濠州根本不是个作都城的料,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不行。在刘基等人的反对下,朱元璋也认识到了建都是不可行的,就停止了。
洪武十一年,朱元才下定决心定都南京。但是,就算决定了都城,朱元璋还会派太子朱标多次巡视西北,考察长安和洛阳,想知道哪个为都城好一点(可见朱元璋迁都心从未消失)。
可惜,太子朱标在巡视回来后,一病不起,最终病逝,这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再加上天下新定,百废待兴,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朱元璋也不想百姓再因“迁都一事”受苦受难。
自己也老了,没有那精力去折腾,所以不去考虑迁都的事,只是希望后代子孙可以完成这个意愿。
【小皮】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当年元朝残暴,刀兵四起,朱元璋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没有饿死街头就算运气不错了,后来朱元璋通过投奔郭子兴发迹,巧的是郭子兴也是安徽凤阳人,并且他手底下的兵也几乎都是从凤阳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同乡。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面临的选择就是定都何处。
当时的中国政治中心几乎都是在北方,像西安、北京等政治中心城市都是北方的城市,然而朱元璋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想在凤阳定都。合肥虽然是现如今安徽的省会城市,但是当初朱元璋压根就没有想过在庐州(现今合肥)定都,他最想在凤阳定都,将他的家乡建设成首都,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朱元璋当然是想要光宗耀祖的。
朱元璋的谋士们就定都的事情也商议了很久,最终提出了北平、长安、开封、洛阳这四座城市选其一作为首都,这四座名城无论从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风水学上来看都是开国建都的上上之选。但是朱元璋却决定建都凤阳。这点倒是与老乡项羽(朱元璋祖上是徐州沛县,项羽是宿迁,都是苏北老乡)有几分类似,打下长安不要,非要回老家彭城做个西楚霸王。
朱元璋将这个想法告知文武群臣,那些出身凤阳的大臣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谁不想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再说了,古人死后是要归葬祖坟的,能够在老家定都,什么都方便。
而那些谋士们却傻眼了,定都并非儿戏,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否方便做权力中枢,是否有利于军事防御,是否是个经济中心。以长安为例,作为中国历史上定都朝代最多的城市,其天然具备做都城的条件,首先是关中沃野千里,土地肥沃,可以有效支撑首都庞大的的物资需求,其次长安与中原地区有函谷关(潼关)天险,北方有黄河阻隔,易守难攻,三来长安自秦国定都,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其影响力无可比拟。这也是后世多个朝代选择定都长安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元大都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却是扼守燕赵的咽喉,往北是塞外的金戈铁马,往南是中土的万里平原,在北方游牧民族屡屡进犯中原的古代,北京的军事地位无可取代,宋朝就因为无力夺回幽云十六州,北方门户大开,而被辽国金国轮流欺辱,这也是后来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多以陪都身份出现的洛阳城,虽然其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但却是农耕时代中原经济的一颗明珠,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作为太平盛世的陪都,绰绰有余。
比起这几座城市,凤阳可谓一无是处,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地理偏远,四周还无险可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国之都的理想选择。但是反对派却不敢提出异议,因为此时的朱元璋已有了日后***同袍不眨眼的些许迹象。
可是最终朱元璋还是将国都定位金陵(现南京),是因为其间出了一件事;朱元璋的大臣们知道要将国都定为凤阳,纷纷到凤阳买房,并且就地培养自己的心腹,搞的乌烟瘴气。朱元璋听说之后怒不可遏,造反出身的他十分害怕自己的统治像元朝一样被人推翻,现在他的大臣们又表现出了结党营私的迹象,这就让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可以说这是朱元璋肃清同袍的导火索)。凤阳皇宫(明朝中都皇宫)建造三年之后朱元璋突然以劳民伤财之名中止了皇宫的修建,并且宣布定都金陵。在这之后朱元璋将昔日的同袍一个个以各种罪名送上法场,最终将兵权收拢。
之所以定都金陵,可以说是应急之策,因为此事事发突然,朱元璋又舍不得故土,于是就选择了离凤阳几百里地的金陵,并且金陵也是六朝古都,也是南六朝定都所在,按照当时的风水学来讲,金陵是绝对担得起一朝首都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3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