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肠、肺要手工制作,太费功夫,一般干不了,也不愿干。收拾不干净的话,就没法吃了!
都怕费劲儿不挣钱,所以外地没人干!
那要看怎么说都有习惯问题,喝豆汁不是光喝还必须吃芝麻小咸菜,咬着焦圈这就是过去过北京老百姓吃的一般早点!然后才有的豆桨油条富人没有吃这些!现在人有钱吃好的已够回头再尝尝老北京老百姓吃的早点能勾起的故事就太多了!
首先说,老北京豆汁是一种类似豆浆的饮品。是绿豆经过发酵而成,有一股怪味,类似泔水,连很多老北京人都难以下咽,更别说其他人。豆汁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人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喝豆汁也讲究缘分。和豆汁没缘的外地旅游者,第一次见到豆汁,就会被那味儿给弄晕了,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他们难以下咽,以致质疑怎么那么多北京人爱喝豆汁北京人通常会把喝豆汁当成是种享受。现在北京的老磁口豆汁,宝记豆汁都比较受欢迎。
其次,卤煮火烧是可以作为主食的一种食物,也可以理解为猪下水泡馍。 卤煮火烧是北京汉族特色小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卤煮火烧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辅之以炸豆腐片、血豆腐、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等辅料,使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颇受人们的喜爱。
还一种说法是: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介绍,此菜(苏造肉)是由苏州著名厨师张东官传入清宫。清宫膳单上的所谓‘苏灶’,说到底,全出自张东官主理的厨房。苏指苏州,灶指厨房。‘苏灶’遂誉满宫廷内外。直到现在,北京民间没有不知道‘苏灶’的。流行于北京民间的‘苏灶肉’和‘苏灶鱼’等,都是当年张东官留下来的。” 张东官祖上于康熙年间,在胶东道日照县(今日照市)师从安氏一派习艺回到苏州。并深得太公望香草药膳食“卤煮鸡杂”之精髓,把鸡制品改成猪制品后,并起名“苏造肉”,记载于《燕都小食品杂咏》。
最早卖苏造肉的设在席棚内,象个小饭馆。肝、肠、心、肺、肚煮在一起,琳琅满目,全摆在锅边上,任人选择,按量论价。然后切成小块,浇上原汤,放上佐料,最早火烧是单点的,后来人们发现火烧放到卤水里煮一下更入味,所以后来就直接让店家把火烧放进锅里煮,慢慢形成现在的吃法。
也就是说卤煮火烧是张东官传入清宫,张东官又学自山东日照,卤煮火烧最终还是源自鲁菜。
卤煮火烧里有各种猪下水,大肠里油水比较多。卤煮火烧里有肉,有汤,有火烧,味道鲜美,价格适中,是人们裹腹的好食物。卤煮火烧比豆汁受欢迎是肯定的。
豆汁配焦圈,这是咱北京人经典早餐之一,北京人钟爱豆汁儿,那可真如天津人都爱嘎巴菜,河南人爱喝胡辣汤,西安人爱吃羊肉泡馍一样都是欲罢不能!
但是北京的豆汁可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您得了解它的特别,品味它的独特,才能尝出其中美味,如果您是外地人或者您是新时代北京人第一次喝豆汁,那您得小心了,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会让您有种要吐的冲动。非得捏着鼻子喝进去不可。要不怎么说这是咱老北京特有的呢!不信您看看下面这几个场景!
豆汁儿初体验
某同学小A与豆汁儿的故事
第一次喝豆汁儿的时候,只觉得面门被一股刺鼻的异味猛砸了一拳,然后身体就一直往下沉,眼皮好重,身前一片黑暗,远方仿佛有一团亮光在召唤我……
然后我过世的姥爷一把抓住我的手,把我推回来了,谢谢姥爷/(ㄒoㄒ)/
某成功人士小B在护国寺小吃
在护国寺要了碗豆汁儿,脑袋低下去要喝的瞬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3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