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餐饮美食 > 正文

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特色

  1. 可以推荐一些老北京美食吗?
  2. 老北京的卤煮,您知道多少?

可以推荐一些北京美食吗?

推荐一家老北京酱牛肉面馆——柴氏老北京。

听闻清末的时候朝阳门外就有个卖酱牛肉的摊儿,那里每天把炖肉的汤都留下来,放在一个小坛子里保存好,第二天再加入新的汤料,如此往复,这坛老汤也就成了祖传的秘方。

柴氏丨1988

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特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88年正好百年,起名“柴氏风味斋”,那会的柴氏大部分桌子都摆在马路边,也就是“路边摊”,人多的时候,大伙儿都只能在马路边上等位。

甚至有位外国人曾经想花30万买走这个秘方,老爷子坦言300万都不会卖给外国人。如今,柴氏牛肉面已经发展成了门店,久闻大名,今天就去探探。

现如今,其中一家店开在三里屯,这样的“老北京”看起来好像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店里的装修很简单,原木色系的风格搭配上具有北京特色的鸟笼,墙上贴满了柴氏一路走来的老照片,每桌也无一例外的摆着一碗面。

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特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牛肉汤丨面

现如今,北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小编由于工作原因,生活方式逐渐变成了白天王府井晚上天上人……不对,是晚上泡酒吧

小编累了就会去京城什刹海附近胡同体验一圈老北京生活,沉浸在胡同生活中,吃着老北京小吃,感觉整个城市你说了算。

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北京有哪些民间美食特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冰糖葫芦:糖葫芦各地都有,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老北京冰糖葫芦,另一种是其他地区冰糖葫芦。不喜欢吃纯山楂的,这种水果加山楂的糖葫芦,晶莹剔透、甜里透酸嘎嘣脆。

单车胡同:骑上共享单车,可惜没有***大杠一点也不应景。老胡同里的生活悠然自在,远离帝都的喧闹嘈杂,但是这些胡同的主人才叫一个有钱人。

灌肠:炸灌肠是老北京的传统美食,从清朝就开始流行,灌肠用猪肉油炸煮熟后切小片块,油炸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豆汁

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特殊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

炒肝

北京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目前很多餐馆作为早餐都有提供炒肝。

糖耳朵

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又称,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是清真教人所制。

焦圈

老北京小吃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常爱烧饼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

来自网络

冬天到了,给您推荐最适合这个季节的老北京美食:“铜锅儿涮肉”吧。

北京人冬天离不开“涮羊肉”。而且,是从立秋贴秋膘开始,可以一路吃到转过年儿开春的节奏。羊肉上火,不敢天天吃,那也得隔三差五涮一次解馋,足见是真爱。

老舍笔下的刷羊肉叫羊肉锅子。“自火锅以至葱花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带着喜气的,他的口腔已被羊肉汤,漂着一层油星和绿香菜叶,好象是一碗想象的,有诗意的,什么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给冲得滑腻。”

还有《***葬礼》中,看着就让人流了口水。“夹起一片薄薄的羊肉,伸到沸水里一涮,两涮,三涮,在最准确的火候捞出来,放进面前的佐料碗里一蘸,然后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

吃主儿吃羊肉,羊肉的品质才是涮肉的精华,立盘不散,外行吃锅里才放料儿!讲究清水涮肉!吃的就是食材纯朴本味。最多放几片生姜几段大葱,讲究点的人家放些干香菇或口蘑之类的,切记不能乱放其它调料。

调作料主料有3种,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据听说五十年代末,物质供应紧张,芝麻酱断货。老舍是人大代表,上了个提案说北京人夏天没芝麻酱活不了,后来芝麻酱就恢复供应了。不知真***啊,但没了芝麻酱是真不行。

佐料上桌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再调改,肉也是很有讲究的!

老北京的卤煮,您知道多少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卤煮火烧在北京小吃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在北京几乎所有北京人都称其为卤煮,它的卤汤,浓厚香醇,内容丰富,里面的肠子肥而不腻,五花肉烂而不糟,最重要的是它经济实惠,又能管饱还能解馋,据说这卤煮也是有来历的,它的前身是著名的清朝宫廷御膳苏造肉,因为最初只用纯五花肉制作的苏造肉价格昂贵,一般百姓吃不起,很多人就用比较便宜的猪头肉替代五花肉,同时加入价格更便宜的猪下水,在后来百姓们接受了这个味道,慢慢的里面就全部改成猪肺,猪大肠,肥五花肉,炸豆腐,还有死面火烧同煮,这一小吃非常受老百性喜爱,从此卤煮火烧遍传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它的特点是料足,口味重,非常香,既能解饱还能解馋,价格还经济实惠。

做卤煮也是有讲究的,主料是大肠,猪肺,炸豆腐,五花肉,和死面火烧,猪大肠要用盐和碱面用力搓洗,然后反复清洗清除里面的杂物和才能去掉异味,如果肠子清洗不净卤煮里有异味那就全部白费,所以说这一步很重要,五花肉要挑一些肥的大块洗净和肠子一同下锅,猪肺要用水反复的灌进肺里清洗干净,豆腐切成三角提前炸制金黄,火烧一定要用冷水和面,也就是死面直接烙熟,这样才够劲道越煮越好吃,如果是发面的一下锅就变成渣子了,汤一定是老汤才够味,所谓的老汤,其实就是最后的汤汁留下来一锅接一锅,一年接一年继续使用,但是里面必须要有汤料,(花椒,大料,小茴香,肉桂,等十几种香料用豆包布包住放入锅内,加入葱姜,蒜,酱豆腐,韭菜花, 同煮,然后文火煮,吃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辣椒油,青蒜末(也有放香菜的),蒜汁儿,醋,豆腐卤汁儿,韭菜花等,卤汁要醇厚香浓,咸淡适中,调味料虽然好,但是不能过重。卤煮是一个武吃的食品,就是说不能文质彬彬,细嚼慢咽的,要带有虎虎生风的架势才好,和北京的武吃烤肉是一个道理。

卤煮跟香菜一样,喜欢和不喜欢,两极分化。

剁成块的火烧搁在碗底,压上剁碎的肠子、肺头、豆腐泡等菜底,最后浇上滚开的酱汤,自己舀点蒜汁、酱豆腐、芝麻酱、辣椒、香菜,这就是一碗“各有所爱”的老北京传统小吃了。

现在还改良了,也有把小肠改成大肠的,也有加肉的。

卤煮本来就是“穷人乐”,现在绝大多数人吃不惯才是正常的。过去的穷人,肚子里没油水,所以爱吃卤煮。“要解馋,辣和咸”,所以卤煮特别咸,特别油腻。吃不起正经肉,用下水代替。若每个人都吃得顺口,反而不正常。

说起卤煮,眼下主流的说法,都说卤煮源于苏造肉,是北京小吃。

但我觉得,其实在卤煮出现之前也未必没人这么吃。无非就是酱下水酱肉汤泡饼,这不就是折箩吗?或者说,这不就烩饼吗?

之所以有人爱卤煮,是因为有很多人喜欢吃折箩呀。

甚至怀疑有些人不喜欢吃正经做好了的菜,反而更喜欢折箩。至少我自己,对于某些菜肴,就感觉折箩味道更好。

一个烩饼卖那么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听说北京那边有好几十块钱一碗的,这玩意得顶多少碗素冒啊?

酱,其实不该用京酱,反而是河北的甜面酱最合适,用油则要用猪网油,到熟食店买点酱肘子,喜欢臭肠子味就多来几刀苦肠肥肠,拿回来都剁碎了,就按平时做酱肉的手法,扔里一个炖肉包, 多放点汤这么一酱,这就是卤煮,比大多数北京店面里卖的卤煮还好些。

你若吃这东西觉得适口,再到北京吃卤煮不迟。若自己在家做的都觉得没什么好吃,北京的卤煮不吃也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