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户籍居住 > 正文

北京户籍人口1375,北京户籍人口1300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

  1. 中国人口那么庞大,14亿人是怎么分布的?
  2. 落户北京有哪些途径?
  3. 明朝定都北京跟刘伯温有关系吗?

中国人口那么庞大,14亿人是怎么分布的?

我国人口密度主要是由东向西渐变,东部人口最多的是山东江苏广东,中部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湖南,西部人口最多的是四川。

总人口数量最多的十个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

从区位分布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本身人口密度较高,城镇化率高,加上经济发达,所以人口吸引力很强,大量中西部外来务工人口涌入,尤其江苏、浙江、广东这些高收入省份,人口总量远远高于户籍人口数量。

北京户籍人口1375,北京户籍人口1300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城市人口数量分布来看,省级规模的重庆市夺魁。列表22城当中有15城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区域一起占7个名额。

下图为人口流入流出分布图,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已经是同区域范围内人口流入的首选之地。

人口吸引力排名,北上广深的依然无可动摇,深圳指数更是独占鳌头。其他十强除了成都和重庆都来自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

北京户籍人口1375,北京户籍人口1300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全国各省的人口分布

排名前5的分别是广州、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而全国人口唯一过亿的省就是广东省

刨除直辖市和港澳台,排名倒数后五名的省是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几乎都是国家西北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北京户籍人口1375,北京户籍人口1300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这张图我们也能看出,全国人口的分布形式是越往东南沿海密度越高,越往西北密度越低,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相对落后的西区则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人都是跟着钱跑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来看一张人口流动图,这张是2017年的人口流向地图。

中学地理就说过,中国人口有一条地理分界线,即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腾冲,这条线两侧的国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侧的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94%,西侧人口则只占全国人口的6%。

这条线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东部地区相对来说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利于农耕;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海拔高,土地贫瘠。自古以来,人口分布就大致如此。中华民族在古代,主要分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地理条件决定了生产方式,农耕的特点,是单位面积的能量产出更高,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不过,中国人口开始变得庞大,是从清朝中期开始才变为事实的,这主要源于农作物品种的变化。清朝以前,中原地区重复着治***替,很大程度是同人口与粮食产量的矛盾相关联的。

过去,历史书总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是因为***,是阶级矛盾引起的。表面上看是如此,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追究,则可看到,封建王朝的初期,由于常年的战乱,人口锐减,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土地的产出足以提供人们足够的粮食。随着王朝建立后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长,有限的土地产出与人口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就逐渐激化,这时如果再碰到王朝治理的不善,以及各种天灾,老百姓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极易导致发生农民起义。这既是一条社会规律,也是一条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因为有着这样的治乱循环,人口数量始终在钟摆式的变化,即便碰到治世,据估计,总人口数量也就在1亿左右。直到进入清朝,美洲的红薯、玉米传入中国,粮食产量猛增,这才导致人口数量跟着增加,到晚清的时候,总人口规模达到了4亿。

人口太密也不行,比如我们普宁(县级)总面积才1620平方公里,总人口247.27万人。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约195万人,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9亿元。总量还可以人均就不行了,所以列入广东欠发达地区。在东莞月入16000都算困难户。


人口密度主要是根据自然环境是否适合生存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自然***丰富的地方生存的人就越多,人口集中多了经济就会发展,这是一种连带性的事情,为什么大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小呢,其实就是因为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而东边和南边气候好环境适合生存,所以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就算现在除去了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但是结果还是东部和南部的人口密度大,人类生存的经验是迁途寻找合适生存的地方生活,当然如果无奈的情况下那没办法只能在环境恶劣的地方生存,不过大量集中在环境好的地方这是共同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只是在我们这里,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其实都一样。

现在的人口分布情况是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口密度越大,这是正常的发展规律,不只是我们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发达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寻找就业机会也等于是为城市发展提供贡献,经济条件决定了人口密度的分布,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务工人员,经济比较弱的地方人口大量的往发达城市集中,导致了农村人口下降大量集中在城镇中。

而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又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潜力,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物流交通是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远没有东部沿海地带的方便,所以在发展上面其实也存在了一些弊端,这也是为什么中西部大量人口集中到沿海地带的原因,经济强就等于有更多的机会。

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密度最大,到中部地区人口密度次之,西部的人口相对于中部和东部少一点,西北部地区地大物博,但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人口密度是最低的,主要还是因为环境太过恶劣导致的结果,不过正确来说中部和西部差不了多少,只是西北部人口密度小,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均匀的。

落户北京有哪些途径?

同京籍户口人士结婚,到45岁以后配偶可以申请北京户口,18岁以下继父母是北京户口,大学生分配有进京指标的单位接受,转业军人有京籍机关事业单位接受。除此之外都是非法途径,小心被骗。

你好,我想您的这个问题应该不是指新生儿落户北京吧。那么就成人因为工作或者居住等原因落户北京简单回答您的问题哦。

北京2017年出台了新的落户政策,其中除了新生儿落户,还有就是外地成人户口落户北京的政策。其中包括工作调动落户、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投靠落户、海归落户、商人落户、劳模落户等等不过基本上和咱们也不怎么沾边。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积分落户”因为貌似就这个还是有希望让我们奋斗成为“北京人”的。那么就简单说说这个积分落户吧。

首先说到“帝都的户口积分难度已经远远比移民澳洲的积分要求高的多了……

咱们要满足以下条件:

1.持有本市居住证

2.超过法定退休年龄;

3.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

外地人落户北京的主要途径

1.考取北京的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以迎接毕业生的身份,找[_a***_]有北京指标的单位,即可落户。

2.以高新技术人才的身份引进。

3.考取北京市和中央在京的公务员

最后 小编想说 北京没有大家想想中那么适合所有人,要学习理性对待进京!

想落户北京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现在北京已经人满为患,车辆达到近六百万辆,***现在正着手疏解人口,况且北京的自然***和社会***也很紧张,所以要想落户北京只能说很难。除非你是属于尖端人才!还有就是找个北京人结婚,前提是必须结婚够一定年限,年龄达到四十五岁以上才可以迁户口,不过这个北京人还必须有自己房子,否则户口也不好过来。

宝宝落户有两种途径:新生儿落户和子女投靠继父/母落户

前者主要适用于未出生宝宝落户,按照户籍管理规定夫妻一方北京户口,另一方为外地户口,符合北京市***生育政策出生的婴儿可以随父亲申报出生登记。请携带父母双方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生育服务证、新生儿的出生证到夫妻之间北京户口的一方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出生登记。

子女投靠继父/母落户:子女投靠继父/母在京入户政策。根据北京市公安局《户口审批工作规范》,目前外省市户籍小孩投靠继父母在京入非农业户口政策是:

1、生父/母与继父/母结婚并共同生活满3年以上;

2、小孩系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由生父/母监护抚养满3年以上(如是协议离婚的,离婚协议书做公证需满3年),并与继父/母在京共同生活;

3、继父/母身边无子女,包括:从未生育和收养过子女,再婚前只生育过一名子女且未成年并判对方抚养3年以上;

4、生母/继父 或生父/继母在京有合法住房。符合此政策的可到在京继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分(县)局户政大厅申请。非婚生育的小孩不符合投靠继父在京入户口政策。太绕了。。

其他方式还有积分落户,投资落户等等,暂不展开介绍了,需要了解留言给大家回复。欢迎关注了解更多京城户籍问题。

明朝定都北京跟刘伯温有关系吗?

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被夺权了,定都北 京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从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攻占京师,夺取帝位。初时,仍定都南京

1421年2月2日,明朝迁 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但南京仍保留了部分中央机构,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最新文章